52歲的祝忠輝在湖陂村生活了一輩子,從未見過家鄉像現在這樣,車來車往、游人如織。
日前,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來到江西省南昌縣塔城鄉湖陂村,剛一進村,熱情的村黨總支書記祝忠輝就迫不及待地介紹村莊這幾年的變化:“以前年輕人都出村打工,村裏平日都是靜悄悄,哪像現在各地游客進村體驗,還稱我們村是江西的‘阿勒泰’。”
湖陂村位於青嵐湖與撫河交匯處,每年都有上萬羽鷺鳥長居於此。村道兩旁108棵百年樟樹枝葉交錯,形成扇扇穹頂,村裏還有二三十畝水杉林,不時有白鷺成群飛過。
距離南昌市主城區只有30分鐘車程,又坐擁獨特的生態稟賦,如何吸引到游客的關注,讓這個曾經沉寂的“空心村”煥發活力?
塔城鄉黨委書記楊建輝介紹,近幾年政府立足生態資源,精心規劃長堤花海、綠蔭隧道、水杉秘境等景觀,系統推進閒置資産收儲流轉,完成28棟老舊房屋的騰退確權,拆除危舊建築36處,為新農村發展騰出空間。
騰退出來的老宅,給一批有想法的“新村民”提供了施展舞&。2020年,彭白玲辭去城市穩定的工作,回到老家湖陂村開啟全新的村居生活,她將一棟老房子改造成具有鄉土風格的咖啡館,還成立設計工作室,為鄉村建設提供空間設計、文創産品開發、鄉村運營等業務。
在彭白玲的帶動下,陸續有20多位“新村民”來到湖陂村,他們中既有種植生態水稻的新農人,也有年輕的自媒體工作者和手工藝人。隨之而來的,還有麵包店、甜品店、研學基地等新業態。
如今,湖陂村在社交&&已經成為網友競相追捧的“寶藏村落”,鄉村業態的多元發展還提升了鄉村産業的發展。祝忠輝説,湖陂村的村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5000元,發展到2024年約70萬元。
這是7月9日拍攝的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竹橋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冷清的村莊因改造而生機勃勃,傳統的古村也在保護中活力煥發。
青灰色的磚墻圈起一方靜謐,石砌的水塘泛着粼粼波光……來到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成片的贛派建築群展現出厚重的古風古韻。始建於元末明初的竹橋村有着6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古民居109棟,過去由於人去屋空,年久失修的古建存在損毀、倒塌的風險。
雙塘鎮鎮長堯宇介紹,為避免古建就此“沉寂”,當地政府組織實施了水、電、路、通訊、垃圾清運等項目建設,提升修繕了文隆公祠、鎮川公祠、懷仁書院等古建築,建設茶吧、咖啡吧、書屋等游客休閒場所。借助豐富的民俗文化,竹橋村還常態化開展村戲展演、非遺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讓各地游客願意來、留得住、游得好。
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開發的竹橋村名氣逐漸打響,更拓展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竹橋村村民楊自玉都會在村口支起一個攤子售賣手工麻糍。她告訴記者,這幾年村裏的游客明顯多了,生意好時一天能有近千元的收入。
7月9日,游客在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竹橋村觀看“手搖獅”表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金溪縣,類似竹橋村這樣格局完整的古村落共有128個,保存着上萬餘棟明清古建築。當地成立“老屋辦”、古村落保護開發中心等機構,聘請100余名農村黨員擔任古村文保員,組建43支傳統建築建造和維修施工隊伍,吸納279名建築工匠組建“工匠庫”,對古建進行搶修保護。
守住民居古建,更是呵護傳統村落承載的悠長鄉愁。金溪縣還&&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文創項目租金減免、資金補貼、免費培訓等,鼓勵返鄉創業人員在古村發展電商、特色民俗表演等新業態,促進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既“留住人”又“興好業”。
古村不老,再現生機。(記者范帆、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