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我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在安徽合肥成立,這是全球首個以深空探測命名、由中國牽頭發起的國際深空探測學會。
7月7日,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揭牌儀式在安徽合肥舉行。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學會的成立是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新起點,也為全球航天協同創新提供廣闊&&。
深空探測是指對月球及以遠天體和空間的科學探索活動。當前,這一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新理論的突破、新技術的涌現、新合作模式的探索,為全球航天界提出了應對技術挑戰、規則構建與資源共享的時代命題,勾勒出波瀾壯闊的宇宙探索新圖景。
學會的成立有着怎樣的意義?
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本原則,以科學探索為基石,以國際合作為紐帶,聯合全球合作夥伴,協同開展深空探測。
作為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第一屆理事會首任理事長,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學會將着力構建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致力於匯聚全球力量、推動科技進步、深化文明互鑒,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作出積極貢獻。
7月7日拍攝的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立大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學會的成立是深空探測全球合作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事件。”法國行星探測地平線2061理事長米歇爾·勃朗説,期待與學會開展密切合作,共同推動建立開放、協同的深空探測國際合作體系。
中國長期致力於全球航天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嫦娥系列、天問系列等深空探測重大工程中,廣泛開展國際載荷搭載、全球聯合測控、聯合監測預警等國際技術合作。
嫦娥六號搭載的法國氡氣探測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等首次實現多國聯合探測月球背面環境;國際月球天文&協會月基天文觀測望遠鏡將參與嫦娥七號任務;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任務開放20千克載荷資源,邀請國際合作開展火星探測研究……
學會將拓展航天領域開放合作的新渠道:圍繞月球探測、行星際探測、小行星防禦等領域,研究國際深空探測發展態勢;通過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活動,在國際舞&積極發聲,為重塑航天國際合作新格局、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7月7日,參會嘉賓參觀深空探測實驗室展廳。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秘書長江輝説,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的成立為發展中國家參與深空探測創造了新的契機。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將與學會協同創新合作範式,以能力建設為核心,通過系列重大任務推動多國攜手聯合展開深空探測。
吳偉仁説,未來將搭建學會組織框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制定發展規劃,廣泛吸納會員擴大組織規模,群策群力助力全球深空探測事業發展。
雲程發軔,萬里可期。
與全球夥伴增進互信、加強合作,邀請全球航天界、科技界的科學家積極加入學會,中國攜手國際社會走向更深遠的宇宙。
這是7月7日拍攝的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外景。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這是7月7日拍攝的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外景。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策劃:陳芳
記者:吳慧珺、何曦悅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安徽分社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