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黃土地上的“小巨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3 10:04:2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探訪黃土地上的“小巨人”

字體:

  豐饒黃土地,滋養着三晉兒女,孕育着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創新創造欣欣向榮。

  石頭餅、擦窗機器人、玻璃杯、兒童藥貼、智能漫步機、人源化蛋白材料……一個個兼具煙火氣和科技味的産品,汲取着黃土地的養分,破土而出、向新向上,開闢新賽道,闖出新天地,茁壯成長為行業“小巨人”。

  連日來,本報記者兵分六路,深入三晉大地各行各業,走進車間廠房,感受黃土褶皺裏的創新脈動,見證“新勢力”的拔節生長,記錄下這片古老而又厚重的土地迸發出的新力量、新希望。

  一片餅裏的“科技味”

  嚼一口餅,瀰漫着濃郁的麥香,滿是兒時的味道。

  這片薄薄的石頭餅裏竟“藏”着30項專利。

  在位於山西晉中的海玉園食品有限公司,石頭餅生産車間生産線上各類精密的機械設備有序運轉。和好的麵糰,被搟成薄餅,隨着傳送帶進入石烤工序。被翻炒加熱的特製白色耐高溫“石子”,將面餅置於其上,餅上再覆一層熱石,短短幾分鐘,面餅便鼓脹出誘人的氣泡,表面烙出焦黃石紋。

  裹挾着餅片的石子在經過巨大篩型機械後,紛紛“大珠小珠落玉盤”,只剩下餅片被傳送帶送進包裝區。身着白色無菌服、頭戴防塵帽的工人們熟練地塑封、噴碼、裝箱,每天有80噸石頭餅從這裡奔赴市場。

  海玉園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的工人正在生産作業。(受訪者供圖)

  “整個過程的核心技術就是‘石子成型’和‘餅石分離’,研發團隊用了三年時間才攻克這一難題。公司目前擁有發明和實用新型等專利近40項,其中石頭餅佔了30項。”海玉園食品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郝貴忠介紹説,公司一直致力於技術創新,目前擁有30多條智能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産線,自動化程度達到90%以上。

  石頭餅,發源於山西、陜西一帶的黃土高原上。它歷史悠久,唐朝時有“石鏊餅”之制,明清謂之“天然餅”。至今晉中地區仍保留着坐月子吃石頭餅的習俗。

  海玉園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文海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他回憶,小時候,只有逢年過節或者誰家坐月子,才會打石頭餅。從河邊撿一筐鵝卵石回來,把和着香油、小茴香的面餅攤在石頭上烤,一捆柴的工夫,濃郁焦香的餅子就出鍋了。

  張文海帶着兒時的情懷,1995年在當地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面點工廠。憑藉獨特的製作工藝和絕佳口感,他生産的石頭餅等面點産品廣受好評,在市場中收穫無數讚譽,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海玉石頭餅2017年首次實現了自動化量産,從街頭小吃走向全國市場。張文海創新性將傳統石頭餅改良,把大餅做小,開發出麻辣、椒鹽、番茄等眾多口味。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讓這道古老美食煥發新生,海玉石頭餅曾一度“一餅難求”。

  張文海深知發展之路與市場拓展緊密相連。公司在各大超市、便利店、零食專賣店等場所大量鋪貨,並先後在天貓、京東等眾多知名電商&&開設專賣店,拓寬了銷售的地理範圍。如今,石頭餅等産品暢銷全國、遠銷歐美,2024年産值達到5億多元。

  海玉園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打包海玉産品寄往全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磊攝)

  “差異化競爭才是營銷的破局密鑰。”張文海介紹説,根據不同群體的飲食特點,公司在産品研發上大膽創新,針對高糖患者群體推出“低糖輕負擔食品”,針對健身一族推出“低脂塑身餐”,針對辦公室白領推出“盲盒口味組合零食”等系列産品。

  在健康飲食風潮席捲零食市場的當下,海玉推出全新非油炸薯片産品“薯東方”。這款新品徹底摒棄傳統油炸方式,採用低溫烘焙與輕壓成型技術,熱量較傳統油炸薯片降低約30%,滿足了當代消費者對低卡、輕負擔零食的需求。

  從健康理念到特色口味,“薯東方”全方位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為爆款零食。同時也以獨屬“中國薯片”的浪漫,將千年飲食智慧與現代零食文化巧妙融合,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味覺詩篇。(記者趙東輝 張磊)

  小機器“擦”出大舞&

  在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晉中開發區的一棟廠房裏,記者跟隨山西嘉世達機器人技術公司工作人員看到了一款智能時代的“擦窗神器”:摁下按鈕,“啪”一聲,兩個配有清潔布的圓盤穩穩吸附到玻璃上,然後自動行走、邊轉邊擦,不一會兒就擦完了整片玻璃。

  “擦窗機器人通過算法讓機器智能化,實際上是具身智能的一個産品。”嘉世達研發總監蒲勇説,10年間,在擦窗機器人這個賽道上,公司實現了從零到頭部的躍升,市場份額達到30%以上;特別是在圓形機器人細分領域,公司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企業,“真正把一個産品做成了一個行業”。

  時間回到2012年。當時,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擦窗機器人面世不久。嘉世達的投資人同時也嗅到了商機並成立公司,三年後推出首款圓形擦窗機器人産品。

  與傳統履帶式方形擦窗機器人不同,圓形擦窗機器人更加輕薄短小,與玻璃線性接觸、邊轉邊擦,能夠模擬人手擦拭,從而更加乾淨,也不會在寒冷天氣因為履帶膠體變硬而打滑。“這是一個全新賽道。”嘉世達宣傳部經理孔德政説。

  嘉世達生産的一款擦窗機器人在德國一位用戶家中擦拭廚房玻璃。(受訪者供圖)

  開闢新賽道並保持領先,最核心的是要鍛造自己的“絕活兒”。嘉世達錨定自主創新,10餘年間申報有效專利145項。目前公司240人的團隊中研發人員佔比接近一半,每年的研發費用達4000萬元以上,佔産值的10%到15%。

  “算法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蒲勇説,運用具身智能的原理,讓機器人可以依據工況自動調整:當機器打滑時,自動加大吸力;遇到頑固污漬,能夠實現定點清潔、增加清潔頻次;面對不同窗型時,自動調整最優清潔路徑……

  作為實用性工具,消費者最關心産品性能。為了“把玻璃擦得更乾淨”,嘉世達不斷優化技術、迭代産品。“擦窗機器人通過負壓吸附在玻璃表面,吸得越緊,擦得越乾淨。”蒲勇介紹説,當前業界産品的吸附力普遍在30牛左右,嘉世達則將這一關鍵指標提升至55牛,同時將噪音降到行業領先的65分貝,有效破解“吸力越大噪音越響”這一行業難題。公司還針對機器特性自主研發了適合每一款機器人的清潔液,以提高清潔度。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正是將全部精力集中到做精産品,嘉世達才能在小賽道闖出大舞&。去年公司銷售擦窗機器人30萬台,産品累計出口到德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56個國家和地區,近三年産值從2.8億元增加到近4億元。2023年,國家標準委組織起草行業標準,嘉世達作為兩個副組長單位之一主導起草。

  “隨着消費者認知度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堅信擦窗機器人行業擁有光明未來。”孔德政説。根據業內預測,到2030年,擦窗機器人國內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元,全球市場更將突破200億元。

  6月25日,2500&最新款擦窗機器人,發往俄羅斯最大商超DNS;在公司的電商直播間裏,主播充滿激情地介紹着産品,收穫了一個又一個訂單……發展路上,嘉世達正在奮力奔跑。(記者晏國政 萬倩儀)

  紅海玻璃走俏“紅海市場”

  在工人師傅的協助下,19歲女大學生任禹汐體驗了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製作過程。她一隻腳踩住模具機的踏板,一邊往吹管裏吹氣,模具裏融化的玻璃就慢慢被吹成了飲料杯雛形。

  任禹汐是山西財經大學42名參觀祁縣紅海玻璃有限公司非遺館研學活動學生中的一員。她説,這次研學不僅了解了這項傳統技藝,也感受到了祁縣玻璃器皿産業的發展活力。

  山西祁縣被譽為“中國玻璃器皿之都”,生産了全國60%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形成了一種強烈反差。當古老的敘利亞傳統玻璃吹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埃及最後一家手工吹玻璃製品廠舉步維艱,這項技藝卻在祁縣不斷發揚光大,不僅大量出口,而且成為熱門的研學項目。

  6月26日,在山西省祁縣紅海玻璃廠的非遺展廳裏,大學生任禹汐正在體驗吹制玻璃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柴婷攝

  吹玻璃技藝最早起源於地中海東岸,而穿過紅海就是地中海。祁縣紅海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健生説,當年他將公司取名“紅海”,就是瞄準了紅海區域周邊的市場,在中東扎穩腳跟。

  深耕多年,紅海玻璃目前已在中東多地設立了辦事處,生産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出口到20多個中東國家和地區。

  7年前,這家公司生産的吹制玻璃器皿60%出口到中東市場,去年這個比例已經提高到90%。為了贏得中東客戶的認可,李健生幾乎跑遍了全球最主要的玻璃製品展覽會,帶回了價值20多萬元的國外玻璃器皿,在對國外市場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時值盛夏,儘管天氣炎熱,但工人們仍在加緊趕制訂單。在生産車間裏,工人吹泡、開模、整形……每道工序都緊密銜接,女工們則用泥狀玻璃粉在嘉華杯上繪製白色花朵。十幾道工序後,她們開始用真金溶制的黃金水在上面勾畫各種華麗線條。這是一批總量130多萬隻玻璃杯的訂單,能裝七八個集裝箱,很快就將用貨輪運往沙特阿拉伯。

  6月25日,在山西省祁縣紅海玻璃廠的生産車間裏,工人閆潤香正在給玻璃器皿描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柴婷攝

  紅海玻璃早已不是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而一躍成為中東地區中高端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主要供貨商。

  工人董善彪經歷了這種轉變。他説,自己剛進紅海玻璃時,公司只有1個土爐,如今已經發展到3個電爐、4條專業生産線,他的收入也從每月3000多元增加到7000多元。“我們現在訂單很多,大家加班加點趕工,確保貨物按時交付。”紅海玻璃廠車間主任郭永興説。

  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李健生投資2000多萬元添置了智能化生産設備,並計劃在沙特開辦玻璃器皿工廠。

  “我們目前已經申請60余項國家專利,可以説是小而強,不愁沒有訂單,今年我們的産量預計能比去年提高20%。”他説。

  潛心經營30多年,李健生已經闖過了“紅海”。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他將繼續深耕人工吹制玻璃市場的“藍海”,讓産品出口到更多國家和地區,也讓這項已經流傳了3000多年的古老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

  “我們不僅要經營中東市場,還要扛起傳承的大旗,這也是我們將産業和研學融合發展的初衷。”他説。(記者呂夢琦 柴婷)

  “美麗經濟”撐起百億賽道

  用生物合成方式製造出人源膠原蛋白、將人源膠原蛋白應用到逆轉衰老領域、制定人源膠原蛋白多項標準……國家級“小巨人”山西錦波生物醫藥公司經過17年研發,將微觀層面的膠原蛋白成功轉化為生物新材料,引領了上百億元的“美麗經濟”新賽道。

  新材料的研發源於對健康的追求。在早期醫療實踐中,錦波生物董事長楊霞發現,在肝移植手術中添加人胎盤提取的膠原蛋白能顯著提高成功率,從2008年起,楊霞開始了膠原蛋白的研發之路。“膠原蛋白約佔人體蛋白質總量的30%,是細胞的營養液。我們研發生産的人源化膠原蛋白不含任何非人氨基酸序列,讓健康安全成為美麗的基礎。”楊霞説。

  錦波生物的工作人員正在對膠原蛋白針劑進行分裝。(受訪者供圖)

  然而,僅Ⅲ型膠原蛋白全長就有1466個氨基酸,如何完整地表達並且複製出來成為另一個難題。通過數萬次試驗,科研團隊首次提出了“人源化膠原蛋白”理論體系,從1466個氨基酸中找到具有三螺旋結構的最優功能域。

  科研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錦波生物用多年的“彎路”證明了産品的安全性:産品初現絮狀物時,選擇大量銷毀,後來證實這正是膠原蛋白的天然狀態;為讓30個氨基酸不依賴添加物自組穩定結構,反復驗證,最終發現“不添加”才是最佳選擇;花費7年研發的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凝膠,僅因一個氨基酸序列與人體天然存在差異而被果斷放棄,導致産品推遲10年上市……

  持續高標準研發也帶來了豐碩成果,同時促成了市值超百億的“小巨人”。

  錦波生物的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産品檢測。(受訪者供圖)

  “2021年,我們生産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幹纖維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為重組膠原領域的首個三類醫療器械。之後又獲得了注射用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溶液,這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個創新醫療器械。今年4月,注射用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凝膠又獲得了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功能蛋白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于玉鳳説。

  2021年3月,國家藥監局組織制定了《重組膠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導原則》,正式確立了“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這一名稱。錦波生物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幹纖維”成為這一領域首個獲批的三類醫療器械。

  在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幹纖維的外包裝上,消費者可以直觀看到其氨基酸序列及對應專利信息。破除市場信息不對稱、建立品牌公信力和用戶長期信任是企業的長期追求。“醫美市場紛繁複雜,但錦波生物的産品嚴格遵循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行業標準,我們以充分的信心和底氣,主動接受消費者的監督。”於玉鳳説。

  如今,錦波生物的人源膠原蛋白産品獲得越南D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書,11項國際專利授權覆蓋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印度、巴西、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原料出口10余個國家和地區。企業的生産能力也有了顯著提升,全球化布局與綜合實力正持續深化。

  “我們有成熟的技術路徑,之後將加快1-28種新型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新材料的開發,讓膠原蛋白在血管修復、腫瘤防治、常見病慢性創面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楊霞説。(記者王勁玉)

  讓健身成為“趣味産業”

  盛夏傍晚,暮色漸濃,暑熱退去,位於山西長治市中心的體育公園開始熱鬧起來。

  在這裡,健身的“打開方式”可以很特別:在健身步道的屏幕前“刷臉”,就能看到自己的公里數、時長等信息,還能參與“運動之星”打榜;在智能推舉器上做推舉,可以實時看到頻率、次數、消耗熱量等數據,還能隨時與同伴來場“battle”(對決);遇到不會用的健身器,只需掃掃器材上的二維碼,就能觀看詳細的教學視頻,快速“解鎖”新技能……

  “以前看到這些健身設施,可能摸兩下就走了,現在每天都要來練會兒,有點‘上頭’。”市民劉先生説。

  健身越來越起勁,要歸功於器材越來越聰明。這些智能健身器都出自位於長治市的澳瑞特體育産業公司。作為國內最早的健身器材製造商之一,澳瑞特已在行業深耕30多年,産品遍及全國並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業收入超2.5億元。

  “澳瑞特的成長,與我國的全民健身事業同頻。”澳瑞特副總經理汪興民見證了這家企業的發展史。

  他告訴記者,澳瑞特的前身是長治一家生産自行車的國有企業,改制後逐漸轉向健身器材生産。“20世紀90年代,人們剛剛吃飽飯,那時提出搞健身器材,很多人質疑,説好不容易填飽肚子,怎麼又要幹餓肚子的事?”

  毅然邁上健身器材的“跑道”,澳瑞特很快迎來政策東風:1995年國務院頒佈《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我國全民健身事業步入快速發展期,澳瑞特的業務量也連年翻番,成為行業知名企業,參與多項國標的制定。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健身的需求也在變化,我們的産品也在不斷創新。”澳瑞特總工程師武愛軍説,當前智能化成為健身器材的主要趨勢,公司也在不斷推出智能化産品,年銷售額中智能化器材的佔比持續提升,目前已接近一半。

  在企業展覽室,記者看到一張來自2025中國體博會的金獎證書。武愛軍告訴記者,獲獎的是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智能産品“智慧跳繩廣場”。産品由頂棚、支架、顯示屏、攝像頭等硬體組成,內置智能系統,使用者可以通過顯示屏學習各類花式跳繩、實時查看跳繩數據和多人成績排名等,最多可容納5人同時比拼。

  “這款産品互動性和趣味性強,去年底在北京老山郊野公園落地後,受到健身愛好者的歡迎,很多大人帶着孩子來體驗,帶動整個健身區域成為公園的熱門打卡地。”銷售經理段偉説,現在已經有十幾個省份的客戶表達了購買意向,正在接觸洽談。

  在澳瑞特,像這樣把健身變得更有趣、更科學的産品還有很多:能通過體前屈、縱跳、閉眼單腳站立等動作測試體能並提供相應運動建議的智能體測亭,可同時實現指關節攀爬、腕部環繞、髖環繞、平衡訓練等功能的智能康復站,可遠隔千里異地在線競賽的智能競速健身車,起始速度低達0.1公里/小時、可有效提升老年人運動安全性的智能跑步機……

  甘肅酒泉瓜州縣全民健身廣場上的澳瑞特器材。(受訪者供圖)

  西安唐城墻遺址公園中的澳瑞特器材。(受訪者供圖)

  “這樣的探索不會停步。”澳瑞特董事長郭旭剛説,“我們希望生産出更多更好的智能健身器材,讓更多人愛上體育運動、學會科學健身。”(記者馬曉媛)

  把守護寶寶健康做成“大品牌”

  從30年前深入人心的宣傳語“寶寶一貼靈,天下父母情”,到如今家喻戶曉的品牌“丁桂兒臍貼”,這個成長於黃河岸邊小縣城的企業,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初心依舊。

  走進位於山西運城芮城縣的亞寶藥業集團,記者在丁桂兒臍貼生産車間看到,投料、攪拌、出膏、擰藥、包裝、檢測,這些傳統的中藥軟膏貼生産工序,在四條定制化全自動生産線上實現整合提速。

  亞寶藥業丁桂兒臍貼生産車間內正在加緊生産。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晨光 攝

  “複雜的工藝卻有着相對簡單的操作工序。”該車間負責人楊珂介紹説,全線有86個站點、2000多個傳感器,可以精準控制每一貼産品的質量。過去80人3天時間的生産任務,如今15人1天就能完成。

  每分鐘下線600貼,一年銷售1億貼,年最大産能3億貼……這是亞寶“拳頭産品”的丁桂兒臍貼的速度和成績。

  丁香、肉桂、蓽茇,是丁桂兒臍貼的主要成分。靠着這三味藥材打天下,並非易事。

  亞寶藥業的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山西芮城制藥廠,因工藝落後、管理不善,20世紀90年代已資不抵債,難以為繼。“必須走出一條新路。”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武賢回憶説。

  任武賢在1992年與山西省中醫研究院尋求合作,看中一款外用止瀉膏,並起名“寶寶一貼靈”。經山西省衞生廳批准,“寶寶一貼靈”獲得“健”字號生産批文,成品問世後,便被帶去參加各類醫藥新産品博覽會,得到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認可。

  在那個信息較閉塞的年代,專家認可並不等於消費者認可。“捧着金飯碗討飯吃。”任武賢説,銷售員們只能背着藥箱走街串巷,依靠擺地攤推廣。

  隨後的幾年時間裏,企業不斷引進和研發新技術,推動中藥有效成分含量不斷提升,産品的質量也進一步提高,生産批文“健”字號升級為國藥“準”字號,同時更名為“丁桂兒臍貼”。

  在任武賢看來,小小的臍貼,不僅很大程度解決了孩子們打針吃藥的痛苦,更是亞寶藥業走向全國的開端。2002年,亞寶藥業成功上市,成為山西醫藥行業第一股。2005年,“丁桂兒臍貼”獲得山西省標誌性名牌産品。

  把守護寶寶健康做成“大品牌”,成為亞寶藥業多年來追求的目標。亞寶藥業集團副總裁梁軍介紹説,作為一個制藥企業,定位在兒童藥領域,不僅要考慮效益,還有社會責任。

  “在兒童用藥的創新和研發上,投入七八成的精力,可能換來的是一二成的回報。”梁軍説,企業發展應該從長計議,除了“龍頭”産品丁桂兒臍貼,近幾年新上市了薏芽健脾凝膠、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等重點産品,不斷培育出更多有競爭力的兒科産品。

  如今,亞寶藥業已連續10餘年獲得“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稱號。從瀕臨破産到“醫藥百強”,這家企業40多年的逆襲之路,無不與創新息息相關。數據顯示,亞寶藥業每年銷售收入的8%-10%用於産品研發創新。

  任武賢説,“兒科第一”依然是企業首要戰略目標,通過投資和創新並重,不斷激發中醫藥新動能,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記者王皓 楊晨光)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