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古技生新枝 薪火傳新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30 15:32:40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丨古技生新枝 薪火傳新韻

字體:

  在山東省鄆城縣,漆藝工匠李程的故事如同他手中的漆器,在時光打磨中綻放出溫潤而厚重的光彩。作為山東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他帶着家族傳承的使命返鄉創業,不僅讓瀕臨失傳的技藝重煥生機,更以“非遺+産業”的模式,為近3000名鄉鄰鋪就了家門口的就業路。

  在李程漆藝創新工作室,他正伏在工作&上製作漆器作品,這種傳承了2000餘年的傳統技藝,包含制胎、裱布、髹漆、打磨等複雜工序,一件精品往往需要耗時數月甚至數年。

  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門古老技藝,李程系統整理了家族傳承的36道製作工藝,將口傳心授的技法轉化為標準化課程。在省級工友創業園支持下,他推出“非遺+産業”模式,從漆藝基礎理論到實操技法,從簡單素胚製作到精美成品打造,從傳統紋樣解析到創新設計實踐,每一個環節李程都對學員認真教授。他開設的50余期培訓班已培養960名鄉村工匠,累計輻射帶動近3000人就近就業。

  潘能輝,出生於湖南省安鄉縣,祖上四代都從事木雕藝術的創作。潘式藝術木雕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潘能輝和木雕藝術緊緊地相連,也開啟了他和木雕的相伴之旅。

  為尋找創作靈感,潘能輝行走在沅江之濱,目光停駐在靠岸的船隻上,久久凝視着常德詩墻那斑駁的字跡,曾經的古河街,仿佛穿越歷史的重重塵埃,緩緩傳遞至他手中的刻刀。

  潘能輝以沈從文《湘行散記》為創作藍本,記錄家鄉的河流和風土人情,創作展現沅水流域等地風光與人文的巨型木雕。經過5年努力,他即將完成長25米、寬1.5米的水墨畫稿。

  近日,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位完全小學校園裏格外熱鬧。孩子們圍在樹蔭下,欣賞非遺高蹺來校園裏展演。與以往都是成年隊員組成的演出隊伍不同,這次參加展演的都是村小學和鄉中學的學生。

  今年11歲的侯佳林,3年前被來校園展演的高蹺所吸引,開始利用課餘時間跟着老隊員學習。如今已經能熟練地走舞步,和學哥學姐們一起演出。

  柳位高蹺是衛輝市民間盛行的群眾性技藝表演,屬於傳統舞蹈的一種,2011年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柳位高蹺多次到新鄉、鄭州、鶴壁等地的高校和中小學展演。在擴大影響的同時,也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日前,在湖南省桃源縣鄭家驛鎮梨子崗村,1999年出生的肖瑤正領着周邊的婦女學習體驗桃源刺繡,帶動她們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

  返鄉後,肖瑤四處拜師,將古老而稀缺的桃源刺繡技藝從時光的記憶中“打撈”出來。她還帶領年輕團隊開發文創産品,製作耳環、胸針、項鏈等飾品,把桃源刺繡帶入大眾視野。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丁春雨、李小波、楊靜、程濟安

  包裝:夏勇

  配音:劉文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