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蘇州河——踏訪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9 20:51:59
來源:新華網

夕照蘇州河——踏訪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字體:

  新華社上海6月19日電 題:夕照蘇州河——踏訪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丁增義、許曉青、王春濤

  夕陽斜照在四行倉庫斑駁的西墻上,殷紅如血。

  或許是88年前承受了太多血雨腥風,記者眼前這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與蘇州河兩岸現代感十足的摩天高樓形成強烈反差。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覬覦經濟富庶的長三角地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從長江口和杭州灣兩個方向登陸,進攻上海。3個月時間裏,中國軍民死傷慘重,蘇州河以北一度成為“血肉磨坊”。

  “10月25日,大場防線失守後,當時的中國軍隊88師師部所在地四行倉庫成了上海中心城區‘最後的堡壘’。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率420餘人在四行血戰四晝夜,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會長蘇智良通過現場講解,讓青少年在實地參觀中真切感受那場異乎尋常的戰鬥。

  ↑四行倉庫保衛戰紀念館內,陳列着團附謝晉元題字“余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營長楊瑞符題字“剩一兵一卒誓為中華民族求生存”。新華社記者丁增義攝

  “為了迷惑敵人,四行守軍對外稱有八百人,後人敬之‘八百壯士’。”蘇智良説。

  四行倉庫,當年由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聯合出資興建,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是目前上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抗戰舊址。如今的四行倉庫已“變身”抗戰紀念館,西墻上斑駁的彈孔和炮火轟擊的痕跡,曾見證着中國軍民誓死阻擊敵人瘋狂進攻、粉碎日寇“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狂妄迷夢。

  “當時的守軍,大都是20歲上下的新兵。很多人在開拔大上海前,尚未經歷過如此激烈的戰事。”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館長馬幼炯説。

  身為“八百壯士”之一的楊養正老人,生前曾接受記者採訪。他回憶:“接到上面的命令是‘堅守’,而不是‘死守’,但大家都抱着必死的決心。”

  激戰中,年僅21歲的戰士陳樹生發現敵人在倉庫墻根挖洞,準備埋設炸藥炸毀墻壁。

  情勢危在旦夕。陳樹生在自己身上捆滿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從五樓窗口縱身躍下,與敵人同歸於盡。

  炮聲隆隆,震顫着大地,也震顫着人心。420多名將士的浴血堅守,讓蘇州河南岸租界觀戰的人士為之動容;上海商會組織力量為四行倉庫守軍送來食品、衣被;倉庫內外的對峙進程,通過媒體傳向全世界……

  “為了中華民族,我們將不惜打到最後一槍一彈。”謝晉元的宣誓,傳遍了大江南北。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入口處,陳列着淞滬會戰爆發前夕謝晉元寫給妻子的一封家書。新華社記者王春濤攝

  紀念館的入口處,陳列着一封家書——

  “巧英吾妻愛鑒:日內即將率部進入滬淞參戰,特修寸箋以慰遠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

  談及這封祖父臨戰時寫給祖母的家書,謝晉元的孫女謝駿淚濕雙目。

  “我祖父意識到,四行倉庫也許就是大家埋骨之處!他組織大家在戰鬥間隙寫家書。對年輕的戰士們來説,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書,也是最後一封……”謝駿回憶。

  無論晴雨,上海晉元路東側的紀念廣場上,參觀者總是絡繹不絕。人們仰望四行倉庫,奉上鮮花、糕餅,或是一壺酒、一支煙……

  夕陽照在蘇州河上。曾被抗戰先輩鮮血染紅的河,如今靜靜流淌。

  這座車水馬龍的大都市,始終不曾忘記“八百壯士”。

  ↑上海四行倉庫西墻下,參觀者為曾在此堅守的“八百壯士”奉上鮮花。新華社記者狄春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