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影像記憶丨尋找雁翎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01 15:39:54
來源:新華社

抗戰影像記憶丨尋找雁翎隊

字體:

  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有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名叫雁翎大街。這條現代化大道得名於一段驚心動魄而又歷久彌新的傳奇故事。

  雁翎大街路牌(2025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白洋淀,荷葉如綠色的海洋,層層疊疊,迎光舒展,宛如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守護着這片水域。這裡淀泊相連、葦壕縱橫,漁民依水而居。他們用自製的火藥槍獵取水禽時,為了防潮,總會在點火處插上一根雁翎。

  1938年,侵華日軍的鐵蹄無情地踏破了白洋淀的寧靜。漁民們拿起插有雁翎的土槍,毅然加入了遊擊隊。雁翎隊因此得名。

  雁翎隊在蘆葦叢中的監視哨。石少華 攝

  這支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當地村民組成的遊擊隊,充分利用淀泊地理特徵,勇敢、機智、靈活地與日寇展開遊擊戰,時而截斷敵人水上運輸線,時而拔掉敵人據點,如一把直插敵人心臟的利刃……他們化身為守護家園的英勇戰士,用勇氣和智慧,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傳奇。“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打鬼子兵。”這首流傳在白洋淀的民謠,講述了雁翎隊的神勇。

  日軍趁白洋淀湖結冰時圍攻我軍,雁翎隊戰士們以積冰為掩體,向敵人猛烈還擊。石少華 攝

  1942年到1945年間,八路軍攝影師石少華曾六進白洋淀。他用鏡頭捕捉了雁翎隊與敵鬥爭的偉大瞬間。如今,這些照片已成為烽火抗戰的永久留念。

  石少華(右一)與當時雁翎隊負責人鄭少臣(左一)。(翻拍照片)

  石少華之孫石為回憶石少華拍攝的雁翎隊

  每次進淀,石少華都住在當地老鄉的家中,和雁翎隊員共同生活、戰鬥在一起。下面這張題為《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冀中水上遊擊隊》的戰地留影,是展現雁翎隊的經典作品:天高雲淡,湖平如鏡,幾十條小船排成整齊的“人”字,划槳而去,宛如秋日裏南飛的雁陣。

  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冀中水上遊擊隊。石少華 攝

  1944年冬天,石少華第五次踏上白洋淀。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展現在他眼前的是,雁翎隊員們正在冰天雪地裏駕冰橋、築冰堆,乘着雪橇飛馳在冰面上伏擊敵人。石少華情不自禁地舉起相機,將雁翎隊員行軍、進攻、伏擊、防禦等訓練場面一一收入鏡頭。《冰上輕騎》《土坦克》等作品就是在這一時期拍攝的。

  冰上輕騎:雁翎隊在冰雪中練兵。石少華 攝

  土坦克:白洋淀雁翎隊裏的“土坦克手”,在冰上出擊。石少華 攝

  打鬼子、端炮樓、除漢奸、截敵船……雁翎隊也在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安新縣城,雁翎隊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120多人,與敵交戰70余次,擊斃俘獲日偽軍近千人。雁翎隊員的水上作戰,是冀中平原抗日遊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堅持敵後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雁翎隊戰士們整裝待發,迎擊敵軍。石少華 攝

  雁翎隊的傳奇早已融入了白洋淀水域的血脈,雁翎隊精神也成為白洋淀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段新的傳奇正在書寫:白洋淀畔,“未來之城”雄安正煥發着蓬勃生機。

  2025年3月12日,游客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八十多年過去,白洋淀的荷葉依舊層層疊疊,水面上不時還回蕩着雁鳴聲,仿佛在告訴我們:輕舟如箭、神出鬼沒、英勇無畏,雁翎隊始終在這裡……

  2024年7月9日,游人在雄安新區白洋淀荷花大觀園內游覽。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主筆:張鋮

  記者:牟宇

  編輯:劉金海 方欣

  視覺:胡秋思

  視頻:呂帥 徐嘉懿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