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重大外資項目計劃投資額達330億美元,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特點鮮明——
從外資大項目看引資新變化
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産。作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這家工廠生産的商用儲能電池將供應全球市場。
進入2025年,包括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在內的多個外資大項目在華取得新進展:寶馬公司投資150億元人民幣的瀋陽裏達工廠全新車型量産下線,西門子醫療在深圳投資超10億元人民幣建設全新基地,豐田汽車公司宣布在上海獨資設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産公司……專家分析,全國新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已經推出,總數量為歷次中最多,計劃投資額共計330億美元,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特點鮮明,凸顯了中國引資結構持續優化的積極變化。
加碼投資新能源領域
在近期新落地的外資大項目中,新能源是一個重要領域。
2月11日上午,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首&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從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成功下線。據介紹,該工廠初期規劃年産商用儲能電池1萬台,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産能將在今年第一季度開始爬坡。
從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到儲能超級工廠,兩個大項目中連着同一個關鍵詞——高效。
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産、當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
此次的儲能超級工廠速度更快,項目於2024年5月23日在上海臨港開工,從拿地到投産僅歷時9個月,相比之前整車工廠提前3個月。對此,特斯拉公司儲能和充電副總裁邁克·斯奈德讚賞中國的營商環境和基建能力,認為“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再次見證了上海速度、特斯拉速度”。
産供鏈是另一個關鍵詞。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産業和科技創新處處長陸瑜&&,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産業鏈供應鏈高度重合,臨港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能為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迅速構建起本地産業鏈供應鏈,同時也能增加已有産業集群的服務面和産業韌性。“特斯拉有迅速拓展儲能業務的需要,臨港有發展儲能産業的渴望和良好的産業沃土,這是一次‘雙向奔赴’。”陸瑜説。
近年來,中國加大自主開放力度,不斷放寬市場准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疊加超大規模市場引力以及製造業、新能源領域産業鏈供應鏈優勢,讓不少外資企業對在華投資發展新能源産業有了更高的需求、更強的信心。
今年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豐田汽車公司對外宣布一則消息:在上海市金山區成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産公司。該公司將依託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先進成熟的産業鏈基礎、物流網絡、人才體系及市場規模,研發雷克薩斯品牌純電動車型,並計劃於2027年投産。
據介紹,雙方將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上海輻射至長三角地區及更廣範圍,開展包括物流網絡、産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合作、氫能、智能自動駕駛、電池回收再利用等領域先進技術應用等各類舉措。對於本土化生産,《日本經濟新聞》刊文指出,在電動汽車普及的中國,本土化生産電動汽車具有零部件供應鏈發達、易於採購的優勢。
不僅僅是特斯拉、豐田,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製造基地不久前在江蘇蘇州落成啟用,專注於研發和製造新能源車輛的核心部件,並計劃於未來數年內共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大眾汽車在安徽合肥投資建設研發中心,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軟硬體集成和測試等研發工作,着力打造本土汽車研發産業鏈軟硬體生態體系……依託中國市場,越來越多外資在華加碼投資新能源領域。
在醫療創新發展上持續增資
盤點外商在華投資新動向,醫療領域是另一個突出方面。
眼下,在北京經開區,跨國制藥企業賽諾菲投資約10億歐元建設的生物原料藥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這是賽諾菲在華第四個生産供應基地,創造了該公司在華最大單筆投資紀錄。
據介紹,位於北京經開區的賽諾菲北京生産基地歷經近30年發展,已成為賽諾菲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胰島素注射劑生産基地,此次投資建設的新項目位於原生産基地周邊,將主要生産胰島素生物製劑活性物質,為賽諾菲北京工廠現有胰島素製劑産品供給生物原料,並將從賽諾菲法蘭克福工廠引進全球領先的生物制藥生産技術。
賽諾菲首席執行官韓保羅&&,通過採用高標準的自動化生産方式、一流的數字化綜合管理和可持續的環保標準,新的生産基地將進一步幫助公司增強供應鏈韌性,更高效地滿足不斷增長的糖尿病患者需求。
在深圳,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全新高端醫療設備研發製造基地項目日前奠基,該項目總投資逾10億元人民幣,預計最遲2027年底投産。
根據規劃,新基地將承擔血管造影設備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産功能,包括西門子醫療全球最新發布的DryCool創新超導磁體。建成後,新基地與西門子在深圳現有基地將以“雙址運營”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構成西門子醫療(深圳)創新産業園。屆時,西門子醫療深圳基地的總體規模將達到現在的3倍。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王皓&&,西門子醫療將通過區域開放式創新&&的建設,與各界夥伴一道建設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醫療創新生態。
2024年,中國推動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服務業有了進一步開放的試點,特別是在生物技術、外商獨資醫院等方面。商務部日前&&,今年將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特別是要擴大醫療等領域開放試點推廣工作,並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産業目錄》,提升引資政策的吸引力。業內人士分析,這些舉措為外資在華布局醫藥領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事實也正如此:全國首家外商獨資醫院日前在天津落地,總投資額約10億元人民幣;百匯醫療計劃於2025年在上海開設全新大型旗艦醫療中心,提供綜合性醫療服務;英普億集團進一步擴大投資,在蘇州投資建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産基地……
“中國秉持的對外開放和鼓勵創新的政策以及為外資企業營造的良好營商環境,為賽諾菲深度參與中國經濟發展、助力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信心。”賽諾菲董事會主席弗雷德里克·烏代阿説。
更多務實管用舉措吸引外資
無論是新能源,還是醫療領域,這些外資大項目的相繼落地傳遞了一個鮮明信號:來華外資的技術含量在增加,中國引資結構正不斷優化。
根據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比例達到11.7%,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98.7%、40.8%和21.9%。
進入新的一年,如何引入更多高質量外資項目?多地近期作出部署。
2月5日,廣東省對外公布3項引資政策。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朱小軍介紹,廣東&&了新一輪外資專項獎勵政策,其中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是重點領域,近期將對第一批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兌現獎勵資金。近年來,廣東先後評選3批64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今年將開展第4批總部評選,對符合相關條件、獲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外資企業將給予資金支持。針對醫療、電信領域的開放試點政策,廣東將全力支持外資企業把握試點機遇,在省內落地一批標誌性項目。
朱小軍&&,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累計設立外資企業超過34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近6000億美元。“今年,我們將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紮實辦好‘投資廣東’100場以上産業鏈招商活動,力爭招引更多高水平、強帶動的外資大項目、好項目落地。”
此外,江蘇明確加大外資企業再投資研發支持力度,鼓勵支持外資研發機構牽頭承擔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重慶提出實施穩外資“五大舉措”,包括實施重大項目招商引資攻堅、舉辦百場展會招商對接活動、完善外資政策支持體系、加大現代服務業招商力度、優化提升外資營商環境;山東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抓住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和電信、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業開放機遇,加強對歐洲、中東、東盟和香港地區等常態化招商,深化與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合作。
市場分析認為,近年來,中國吸引外資呈現出諸多積極變化,但在當前全球跨國投資低迷的背景下,還需要在穩外資上下足功夫。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明確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舉措穩存量、擴增量,這對新一年穩外資很重要。
“關於2025年外資工作,我們將做好負面清單‘減法’,優化營商環境‘加法’,同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説,今年將繼續開展“投資中國”系列活動,拓寬引資渠道、提升會展&&引資效能、加大投資促進要素保障;進一步強化外資企業服務保障,繼續利用好外資企業圓桌會等形式,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記者 邱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