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原創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鬧“嗨”了全球電影市場:首部百億元票房的國産影片、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前二、即將躋身全球影史票房TOP10……
票房還在刷新票房,神話還在創造“神話”。不斷攀升的數據,改寫了2024年中國電影票房規模相對收窄的趨勢,也讓此前有關電影市場“寒冬來臨”“消費萎縮”的擔憂不攻自破。
哪吒“神話”,再次驗證了一個顛撲不破的市場規律——好的內容,永遠不缺觀眾。電影市場所謂的“寒冬”“萎縮”,其實質,不是觀眾不願意走進影院,而是缺少被打動的好內容。
小哪吒的“風火輪”,不斷刷新電影票房紀錄,動能究竟何在?人們對消費不足的擔憂,為何在哪吒“神話”面前,成了“杞人憂天”式的多餘?放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觀察“哪吒現象”,會給我們哪些啟示?
與傳統神話中的哪吒不同,電影“哪吒”講述了一個“熊孩子”成長蛻變的故事,除保持經典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大鬧天宮》中的部分人物關係外,哪吒的身世、特徵、性格等都進行了創新設計,更符合今天觀眾的口味,也更容易引發共情共鳴。
從市場反應看,新“哪吒”在“供給側”的創新是成功的。哪吒的“煙熏粧”、小動作,乃至口中的打油詩,很快造就了海量青少年“鐵粉”。而影片中父子、母子、師徒、兄弟等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敘述,則收穫了大量成年人的情感。
這是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影院內擺放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哪吒再造“神話”,還源於團隊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和極致追求。數據顯示,“哪吒2”市場化的製作團隊達4000多人,投入超5億元;全片2400多個鏡頭中,特效鏡頭達1900余個,佔比近80%,有的特效鏡頭打磨長達3年。被觀眾津津樂道的玉虛宮、陳塘關等,場景刻畫精細如發,極大提升了影片視覺觀感。
編導人員主動對接觀眾差異需求、創作團隊研判細分消費情感、技術人員借助新技術新手段賦能……正是這樣優秀的供給側“神級”産品,數以億計的觀眾,才從大年團聚的餐桌邊、從海量信息的手機前,主動掏錢走進影院觀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關於哪吒的“票房神話”。
關於中國電影市場,在這個春節檔之前,也有一些人還在存疑觀望。“哪吒”交出的超百億元票房答卷,讓這種存疑和觀望很快煙消雲散。
根據網絡&&數據,截至目前,“哪吒2”在三四線城市的票房,佔到了全國總量的近六成。這意味着不僅在一二線經濟文化發達城市,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域的消費潛能,也在優質供給的刺激下,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很多平時不進影院、只刷手機短視頻的觀眾,在“哪吒”口碑和親朋好友的影響下,相繼走進影院。哪吒的“票房神話”,不是從別的影片那裏“擠佔”來的,而是真正從供給側出發,用優質內容“創新”出來的。
這是2月13日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商場拍攝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巨幅海報。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供給滿足需求,更引導需求、創新需求。在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的今天,從影視文創等精神供給,到家電汽車等物質産品,普通群眾的大部分剛性需求已基本解決,需求正從剛性向改善轉型升級。
如何改善消費,改善什麼消費,就需要以更優質的供給,創新消費場景、提振消費意願、提升消費層級。如果沒有供給側的改善升級,消費側的改善升級,就容易成為無本之木,沒有人願意為一個沒有質的提升的産品買單。
“哪吒”逆勢飛升,展現了一個電影市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樣本。
電影院全天排期放映、全家出動,甚至“二刷”“三刷”、相關衍生品預售秒空、社交&&百萬量級的二次創作……這些消費盛況説明,很多領域的“消費低迷”,優質供給不足是重要原因,沒有因應消費升級的新需求,提供消費者樂於買單的新供給。
2月14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區的UME國際影城(華星店),家長帶着孩子挑選電影紀念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只有供給側升級,製造出更好用的汽車、家電、智能家居,拍攝出更好看的電影電視,生産出更好玩的文創産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消費新需求,起到拉動消費升級的作用。
今年的地方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針對促進消費、釋放活力提出建議,其中供給側“提質升級”是一個焦點。以更優質供給拉動新消費,培育壯大消費“新”力量,成為今年多地政府擴內需、促消費的重點。
“哪吒”還在繼續創造“神話”,也給更多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啟示借鑒,這或許比票房的意義更大。
記者:令偉家、朱斯哲、許曉青、梁建強
題圖設計:潘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