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守”藝人:面塑,與時俱進的指尖藝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31 20:41:25
來源:新華網

非遺“守”藝人:面塑,與時俱進的指尖藝術

字體:

  新華社上海1月31日電(記者陳浩明、周心怡、唐斯琦)捏搓揉掀、點切刻劃,柔韌的麵糰在指尖游走,搖身一變竟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在團圓與喜慶交織的新春時節,面塑,這項歷史悠久的指尖技藝,以其細膩獨特的表達形式,化作節日裏的一抹溫馨亮色。

  張書嘉的面塑作品《年年有餘》。新華社發

  面塑,俗稱“面花”“面人”,是以麵粉、糯米粉等為主要原料的傳統塑作藝術,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2008年,面人獲批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自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學習面塑的張書嘉2007年嘗試創業,致力於面塑的推廣工作。“剛創業的時候,向人們解釋‘什麼是非遺’成為必須要回答的問題。”張書嘉回憶道,“而且在當時,如果我們獨立運作的話,房租壓力也會非常大。”

  2009年,上海市長寧區天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向張書嘉拋出橄欖枝,雙方一拍即合,張書嘉便在這裡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中心為面塑工作室提供100多平米空間,用於面塑的展覽展示和傳承教學。

  天山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沈瑾怡介紹,文化中心多年來通過“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方式幫助面塑藝術深入社區、商場和其他公共活動空間。針對不同人群,以宣講介紹、互動講座、創意課堂和成果展示等不同形式,讓非遺代表性項目和體驗可以扎根。

  張書嘉(中)在教學中。新華社發

  一走進張書嘉的面塑工作室,就看到很多小朋友們在專心地捏面塑。“源於興趣,我6歲便接觸面塑,一直跟着張老師學習,現在還在學校創辦了面塑社團。”今年16歲的肖聖譯説,“我希望能帶着自己的面塑作品走上更大的舞&,把這項技藝傳播到世界各地。”

  “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可以和學校緊密合作,學校提供場地,社區負責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授課。”沈瑾怡分享道,“這種合作模式,既解決了學校特色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又為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培養了年輕一代。”

  張書嘉在製作定格動畫。新華社發

  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非遺、學習面塑技藝之後,張書嘉在面塑推廣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嘗試。她和團隊在繼承傳統面塑技藝和題材的基礎上,製作出更多具有新意且貼近生活的面塑作品——既有大膽跨界、由靜變動的非遺定格動畫作品,又有飾品、冰箱貼等具有功能性的面塑産品。

  今年春節,張書嘉和她的“徒弟”們專門製作了以生肖蛇為主題的“蛇來運轉”面塑作品,希望通過“年輕化”“生活化”的表達,讓面塑走進大眾生活。張書嘉説:“希望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看到、了解並熱愛面塑。”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