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留人間——告別“詩詞的女兒”葉嘉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25 19:29:12
來源:新華網

蓮子留人間——告別“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字體:

  這是葉嘉瑩生前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天津11月25日電 題:蓮子留人間——告別“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新華社記者白佳麗、張建新

  受強冷空氣影響,天津出現寒潮天氣。淅瀝細雨裏,南開大學八里&校區逸夫圖書館門前擺滿了雨傘。葉嘉瑩的靈堂就設在這裡。從昨夜起,陸續有師生前來悼念。

  11月24日下午,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逝世。幾個月前,她度過了100歲生日。

  南開大學發布的訃告這樣描述葉嘉瑩的成就:“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國際著名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

  一位前來悼念她的南開大學學生説,她是我精神上的引領者。她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女性可以在保持柔軟本性的同時,擁有堅韌的力量。

  葉嘉瑩此生,見證了百年歷史,也歷經了多舛命途。

  她出生在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之際。初二那年,她曾清楚地聽到盧溝橋的炮火聲。而後她遠離故土,輾轉台灣地區、加拿大、美國,先後在台灣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並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聘為客座教授。

  面對喪女之痛,她含淚寫道:“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苦難生出的不是苦水,因為她尋到了中華古典詩詞之光。

  她沉浸其中、潛心研學,不僅寫詩、講詩,更從中生發出一種柔美卻堅強的“弱德之美”。作為當代的中華古典詩詞大家,她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這是葉嘉瑩生前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年近半百,葉嘉瑩選擇回到祖國。自1979年開始,她每年回中國大陸講學,先後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再之後,她定居在了南開大學馬蹄湖畔。

  歸來的葉嘉瑩,真正把對家國的熱愛與人生的平仄都裝進了中華古典詩詞中,在吟詩、寫詩、傳詩中盛開。

  她通過三尺講&,帶青年一代回望歷史深處。葉嘉瑩説,“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年輕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30多年間,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數百場。她年逾九十仍顫顫巍巍地站着講課,百歲病重之際還在用心整理自己的講稿。

  晚年時,透過網絡這一有影響力的媒介,她更是引着許多校園之外的人們,推開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大門,讓更多人走進了古典詩詞的世界。

  李白的故鄉明月、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被葉嘉瑩吟誦、講授,滋潤着許多當代人的心靈,成為大家共同棲居的文化故鄉。  

  正如葉嘉瑩回國後的“開門弟子”王宇建所説:“葉嘉瑩一生用她的精神和足跡,深刻地影響着她的學生們。她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産,就是她的詩教精神,就是她用深厚的學養帶給國人的影響。”

  今年已經71歲的王宇建,在葉嘉瑩的靈堂前深深鞠躬。昨天,她從廣東星夜趕來,只為看老師最後一眼。

  “她是‘詩詞的女兒’,她在我們心裏永遠是鮮活的。”王宇建的眼角,淚珠晶瑩。

  葉嘉瑩生前曾説:“我的蓮花總會凋落,我要把蓮子留下來。”她的一生,恰如她所愛的蓮的一生,最終留下蓮子無數而去。

  離開靈堂,雨依舊未止,黃葉鋪滿了南開大學的小路。

  因葉嘉瑩而報考南開,又選擇繼續在古典詩詞領域深造的南開大學文學院2021級本科生范湘晗説:“這是葉先生走過的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
新聞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