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沉浸式打開“關公故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4 10:19:5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山西運城:沉浸式打開“關公故里”

字體:

  山西運城:沉浸式打開“關公故里”

  看傳承與創新的“雙向奔赴”

  解州關帝廟航拍圖。 (運城市委宣傳部 供圖)

  關公文化博物館展出的建築測繪圖紙及儀器。 記者 王皓 攝

  6月10日,游客在山西運城鹽湖游覽(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閆鑫 攝

  山西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以“關公故里”而聞名,如今又以文物古建“出圈”而馳名。古老的河東大地,蘊藏着悠久且深厚的歷史文化,近年來,運城在文化領域的不斷創新,帶動了相關産業全鏈條升級和融合發展,讓更多人沉浸式地走進這座寶藏城市。

  “關公故里”再上新

  在運城市區西南,被譽為“武廟之冠”的解州關帝廟景區內,精美絕倫的古代建築和膾炙人口的關公故事吸引着游人慕名而來。

  9月23日,關公文化博物館在這裡正式揭牌,共有百餘件祭祀文物、古籍文獻、文物繪圖首次與公眾見面。“關公文化博物館展廳分佈在關帝廟的建築群中,展出的文獻文物有着很高的歷史研究和文化交流價值,游客能夠沉浸式感受關公生平故事和古建藝術的魅力。”解州關帝廟文化研究室主任陳園園説。

  解州關帝廟始建於陳末隋初,歷朝歷代均有擴建修葺,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重修之物,總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一處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古建群。

  沿着中軸線,穿過結義亭,在雉門東西兩側即是關公文化博物館的“上新”展廳。雉門東側為“線語春秋——解州關帝廟建築及館藏附屬文物繪圖展”,映入眼簾的是多幅建築實測圖紙及器物繪圖手稿,包括解州關帝廟總平面圖、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等建築測繪圖16幅,以及端門、春秋樓的鐵人、鐵獅、鐵鶴、鐵旗桿底座等手繪圖18幅。

  工作人員介紹説,這些手稿和測繪來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古建培訓班”,出自業內全國各地的多位專家之手,在準確性和藝術性上都具有很高水準。

  據悉,1981年5月,國家文物局委託山西省文物局舉辦的“古建培訓班”在解州關帝廟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集中授課,共有7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參加。

  已故著名古建築專家柴澤俊曾評價説:“如今,參加那次培訓的大部分同志都成為各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帶頭人或負責人。這些人對各地文物保護髮揮了很大的作用,關帝廟也間接為全國文保工作做出了貢獻。”

  雉門西側的展廳,則是“祖廟華章——解州關帝廟古籍文獻展”,展出廟藏《解州全志》《三國志》《關帝志》等古籍、版刻,附以廟藏賬本、租簿、契約單、收據等,見證關公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在崇寧殿旁的西官庫,原為舊時存放祭祀活動所需供器、禮器的場所,展覽在尊重歷史功能的前提下,通過“祭祀禮制”“關公信俗”兩部分,記述關公祭祀發展、祭祀禮制變遷、信俗活動傳承等內容。

  來自福建的游客陳正強説,這裡是他來山西打卡的第一站,“看到了最大的關帝廟,還有這麼多首次面世的文物文獻,讓人大飽眼福”。

  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負責人介紹説,近年來,景區持續加大標準化、智慧化建設力度,按照文物保護、文化弘揚、文旅融合的原則,以創建5A級景區為抓手,實施基礎設施改造項目、“一園一館一中心一廣場一停車場”旅游業態提升項目、“一街一村”文旅融合發展項目,實現文物保護與文旅開發無縫銜接。

  2023年,該景區游客接待達168萬人次;今年“五一”和中秋節假期,景區接待游客均創歷史新高。

  千年鹽湖“渾身是寶”

  初秋的運城鹽湖,熱意還未退去,來自各地的游客在高處觀賞多彩湖面,在聽濤閣體驗黑泥養生、鹽霧清肺、鹽水漂浮等特色康養項目。

  “鹽湖與關公組成了運城文旅發展的‘雙王’。”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亞強説,鹽湖渾身都是寶,從古至今都為當地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河東池鹽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説,運城鹽湖,古稱河東鹽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總面積約132平方公里。

  有着4600年開採歷史的運城鹽湖,留下了史前時期中華先民的採鹽、生活痕跡,秦漢後成為重要的財稅之源,近代以來工業用鹽一度領跑全國。

  按照“生態優先、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原則,2020年以來,運城市全面停止鹽湖範圍內的工業生産活動。“退鹽還湖”“還湖於民”,全面推進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新的時代賦予古老鹽湖再次綻放的機遇。

  近年來,當地制定&&《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等,把鹽湖治理作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重要舉措,持續加大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千年鹽湖正在向生態保護、風貌重塑、産業轉型、全域旅游的“綠色發展”轉變,加快建設全國知名文旅康養示範區和國際旅游目的地。

  2021年以來,運城持續實施鹽湖堤埝除險加固及生態修復工程。經過治理,曾經塵土飛揚的運硝路變身為一條條漂亮的騎行綠道。不久前舉行的環湖騎行活動中,來自鄭州的騎行愛好者王博説,“沿途欣賞着路邊的花草樹木和湖光山色,感受着優美的生態環境,體驗感十分棒”。

  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副主任關妍説,鹽湖是生態資源寶庫,也是歷史文化寶庫,更是一個科研資源寶庫。該中心的中條山鹽池地質館、生物多樣性館、中條鹽池資料陳列館等展館內,陳列有成百上千種動植物標本,還有鹽湖中的鹵蟲、鹼蓬草等特殊物種。

  如今的運城鹽湖,已逐漸成為市民親山親水親自然的好去處和外地游客的熱門打卡地。在鹽湖北岸的河東池鹽博物館內,幾十位小學生身着漢服,集體朗誦《南風歌》,化身為一個個“小鹽工”,親自體驗“拓印”“鹽雕”的樂趣。

  沉浸式與古人“牽手”

  “光兒,以孝治家的同時仍要以儉治家,無論今後官做到多大,都不可追求排場、奢侈、浪費,記住了嗎?”假日裏,一場沉浸式的演藝劇目再現了司馬光父親病危時對兒子的諄諄囑託,極具感染力的表演讓不少觀眾落淚。

  司馬溫公祠是司馬光的祖塋所在地,位於運城市夏縣水頭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夏縣通過深入挖掘司馬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政基因,在司馬溫公祠打造《鏡之光·蓮之旅》廉旅融合項目,將司馬光“勤、誠、儉、廉”的精神內涵和良好家風,以藝術表演形式呈現,既增加了景區熱度,也增強了廉政教育的吸引力。

  夏縣司馬溫公祠景區負責人劉建文介紹,該劇共有7幕。由劇中人物帶領游客穿梭於涑水書院、余慶禪院、溫公祠堂等演出地點,讓觀眾深入感受司馬光儉樸、奉公、勤奮、愛民、廉潔、誠信的名臣風範。

  “跟隨劇中人物,一步一景、一步一故事,在時空轉換中感受歷史人物的一生事跡,這樣的演出形式令人難忘。”來自西安的游客吳女士説。

  “自2023年9月首演以來,共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其中,黨員幹部5400餘人,研學團隊15個,學生2400餘人。”劉建文説,通過沉浸式演藝,引導大家領悟和傳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以人為鏡、以廉處世”等良好家風和為人之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洗禮。

  運城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説,沉浸式演出,讓文化從“可觀”到“可感”,讓游客從“觀景”到“入景”,為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司馬溫公祠《鏡之光·蓮之旅》、普救寺實景夜游《夢境·西廂記》、鸛雀樓3D投影秀、池神廟沉浸式游園《宋韻·南風歌》……一部部演齣劇目,通過虛擬現實、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與內容創意的深度融合,營造出獨特的氛圍與情境,進一步豐富了游人的體驗感。

  南風阜吾財,盬鹽潤吾情。《宋韻·南風歌》演出位於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內,以宋代文化為藍本,從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的鹽政改革講起,分四大演出區域,呈現包拯審案、鹽業新政、宋韻風華、盬鹽春秋、南風歌等10個主題場景。

  據主創人員介紹,演出採用平行空間的戲劇手法,將不同時空的人物集合在同一空間內,通過現代觀眾和歷史人物的對話和交集,把光影藝術的變幻和戲劇表演的魅力結合在一起,讓在場觀眾體驗空間的變幻、身在其中的沉浸式魅力。

  “置身於古色古香的池神廟園內,參與各種互動環節,如與演員共舞、參與包拯斷案、詩詞對答等,讓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河東歷史文化的魅力。”在運城讀大學的張若宸説。

  讓公眾離文物更近一點

  “近距離接觸考古世界,深受震撼。可以説運城的厚重歷史在這裡具體形象起來了,這裡的每一抔黃土都不簡單!”在現場參觀考古遺址後,一位歷史文化愛好者感嘆説。

  在2023年末舉行的一場為期20天的大型公眾考古活動中,近500名群眾通過線上報名,跟隨考古工作人員的腳步,走進夏縣轅村遺址、絳縣西吳壁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聞喜上郭古城與邱家莊墓地、芮城坡頭遺址、垣曲北白鵝墓地6處考古發掘工地,實地參觀考古發掘工地,近距離觀摩出土遺存,聆聽專家現場講解。

  “游客和市民通過沉浸式體驗考古現場,對考古發掘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進一步了解了考古工作的艱辛不易和重要作用。”運城市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科科長衛文革説。

  運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市不可移動文物達6205處,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有“國寶第一市”之稱。通過系統性的保護、發掘和研究工作,不斷創新文物保護利用形式,將文物保護和科技深度融合,讓豐富的歷史遺存煥發新的光彩。

  2023年10月,運城市考古研究所掛牌成立,對加強運城文物考古力量、提高考古工作水平、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年,《運城市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方案》《運城市“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相繼&&,為文物保護和利用建立制度保障。

  “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把文化遺産更好地傳承下去。”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説。2023年12月,該研究院掛牌成立永樂宮壁畫數字復原實驗室,利用AI技術和圖片處理系統對永樂宮壁畫進行數字化掃描,並對掃描作品進行修復,將缺失的壁畫色彩在數字世界予以補全。

  席九龍説,通過AI技術,修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接下來,將完成整幅《朝元圖》的復原,以嶄新的面貌,再現八百年前的中國色彩。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博物館協會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運城博物館晉陞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在運城,去博物館看展成為社會新風尚,公眾與文物的距離更近了。

  在“國寶出彩 運城禮物”2024年運城非遺文創新品推介暨“運城禮物”非遺市集活動現場,10件運城非遺文創新品與公眾見面,關公銀像、《河東十三邑中華編年史》讀寫繪、永樂絲語、“黑泥蜜語”護膚套盒等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此外,非遺市集還設置了市集尋寶、錦鯉彩蛋、體驗課堂等趣味活動,讓市民、游客零距離感受運城非遺文化。

  群眾有無限的文化創造力

  舞&上,十余名“裏望媽媽團”成員身着統一的青花配色服裝,編排的扇子舞《走進新農村》神采飛揚,贏得陣陣掌聲。近日,在萬榮縣裏望鄉舉行的樂善萬榮媽媽團展演海選賽上,來自各村的14支隊伍熱情飽滿、陸續登場。

  獲得一等獎的“裏望媽媽團”成員孫小娜説,還有1個月進行縣裏的半決賽和決賽,繼續用心訓練和準備,爭取能在更大的舞&一展風采。

  近年來,在萬榮縣各鄉村、各社區,活躍着一支支年齡跨度從20多歲到70多歲的“媽媽團”,每隊規模從8人到20人不等,她們結合當地優秀歷史文化和鄉風文明新貌進行節目編排,或唱、或跳、或拉、或彈,成為當地獨特的文化現象。

  “‘媽媽’是農村和社區群眾文化的主力,她們自發組成團體,活躍在城市公園廣場、農村游園舞&、紅白事現場等多種場合,在各類旅游、推介活動時助興演出,或在閒暇時開通直播進行排演。”萬榮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尹忠莉介紹説。

  2023年,萬榮縣委、縣政府做出了舉辦“樂善萬榮媽媽團”群眾才藝大賽的決定,分為準備、海選、半決賽、決賽四個階段進行,從鄉鎮和社區共15個賽區進行選拔,線上線下觀看人數累計超過300萬人次。

  “為群眾搭建起一個表演的舞&,讓群眾從觀眾變身為演員,從田間車間走到舞&&間。”尹忠莉説,讓“媽媽團”這種新時代新農村新社區興起的文化現象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無序走向有序,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成為全縣群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據介紹,今年的“樂善萬榮媽媽團大學習大比武大展演” 有500多支“媽媽團”、1萬餘名“媽媽們”參加,平均每個農村(社區)參與隊伍達到2.5個,創歷史新高。當前,鄉鎮和社區海選活動正在進行,預計在10月底在全縣以擂&賽形式開展大展演活動,“媽媽團”已成為當地文化“新名片”。

  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近年來,運城立足豐富的文化底蘊,廣泛開展“家戲”“村晚”“媽媽團”等文化活動,打造鄉村文化IP,不斷激發基層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

  在永濟市東開張村惠暢土布文化旅游産業園,十幾名“織娘”正趕制訂單,一隻只梭子在千百根彩線間穿梭,伴隨手工織布機吱呀作響,五顏六色的土布慢慢成形。

  經過軋花、彈花、紡線、拐線、染線、纏穗、刷線、織布、錘布等72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成品。非遺傳承人、東開張村黨支部書記余艷平説,這些布料成品色彩艷麗、圖案精美、手感舒適,被稱為“會呼吸的土布”。

  永濟是全國優質棉生産基地,老粗布在民間使用已有千餘年歷史,東開張村村民自己織布做衣,手藝代代相傳。2021年,惠暢土布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永濟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開張村的産品不僅賣到全國各地,還得到了海外市場的青睞,如今的惠暢土布文化旅游産業園,通過非遺技藝和産品展示、開展研學活動,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和文旅發展的特色富民産業。(記者 王皓)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