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婁底激發鄉村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9 09:24:44
來源:瞭望

瞭望 | 婁底激發鄉村活力

字體:

  按照“積分制”,村民投工投勞、誠實守信、家庭美德等生産生活各類表現,都可以獲得積分,並在年底統一進行集體利益所得分紅

  2023年,113家屋場合作社年産值3670萬元,144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七旬老人蘇術初成為資産“百萬富翁”,靠的不是存款,而是積分。這聽上去似乎有些不靠譜,但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積分卻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蘇術初家庭總積分8965分,2023年獲得7963元的現金分紅,而按照油溪橋村集體資産超億元保守估算,他的積分折算對應資産至少也有上百萬元。

  發源於油溪橋村的“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模式(簡稱“積分制”),激活了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池春水”,這個昔日的省級特困村,如今成為響噹噹的美麗脫貧致富村。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積分,而是通過積分這種形式,把大家組織起來,讓大家都有參與感,激活村莊的內生發展活力。”油溪橋村黨總支書記彭育晚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在“積分制”推動下,婁底市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發生了巨變(2024年7月25日攝)   蔡俊雄攝

  做好事有錢分做好人也有錢分

  走進綠水青山環繞的油溪橋村,可以看到每家每戶門前都貼着二維碼。本刊記者掃描二維碼發現,這是一個村級治理服務&&的小程序,村民們不僅能實時直觀地看到全村的積分情況,還可以在線辦理業務,提出反映訴求。

  能讓積分值錢,源於村裏推行的“積分制”。“積分制”的設計者彭育晚向記者介紹,“積分制”就是以分數的形式,對村民參與村莊發展建設所佔用的山頭、林地,參與村莊建設所需要的勞動力,對村裏制定的村規民約條款的遵守情況,進行了相應量化。得的是分,分的是錢,大家做好事有錢分,做好人也有錢分。

  “‘積分制’首先要解決的是沒錢的時候怎麼發展。”彭育晚説,2007年,油溪橋村首創“積分制”模式,開啟了義務籌工、設立村規民約的先河,全村黨員幹部和村民義務出工,花費60多萬元完成了原本預計300萬元的水源工程。

  “這就是‘積分制’的力量,這一模式建立了鄉村治理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把村裏的事當成自己家裏的事,由此形成責權利高度統一的治理共同體,充分激發了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彭育晚説。

  按照“積分制”,村民投工投勞、誠實守信、家庭美德等生産生活各類表現,都可以獲得積分,並在年底統一進行集體利益所得分紅。而通過參加積分事項,也給村民們帶去了看得見、摸得着的獎勵激勵,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就業創業、發展産業、鄉村建設、公益事業等村級各項事務中去。

  “積分制”施行17年來,歷經了先後8次修訂,如今“積分制”發展到了4.0的階段,實現了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金、農戶變股東、村民變股民,分散的自然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村民的收益有了大幅提升。2007年到2023年,油溪橋村村集體收入由負債4.5萬元發展到了361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800元提高到26600元,村集體資産估值上億元。這個地處新化縣東北部偏遠山區的昔日省級特困村,如今變成了全國文明村、全國十大鄉村振興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鄉村美了我們也受益”

  與“積分制”同時,“三屋同治”鄉村治理模式也成為婁底基層治理的推廣案例。

  7月底,記者走進婁星區杉山鎮花溪村曠家屋場時,正值雙搶時節。“雙季稻的種植面積比去年更大了,今年的收成更好。”今年56歲的屋場黨小組組長曠登清告訴記者。以前村裏有的村民種水稻,有的種蔬菜,也有土地因無人管理而撂荒。通過成立屋場合作社,解決流轉矛盾、統一村民訴求,整合流轉土地120畝,村民流轉土地獲得固定回報,合作社也能夠擴大種植規模,從2023年開始通過連片種植雙季稻,稻穀産量提高了,整個屋場也有了更好的收益。

  “三屋同治”,是以屋場黨小組、屋場理事會、屋場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的鄉村治理模式。婁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一輪並村後,婁星區部分村域變大、人口增多,而村幹部人手不足,基層治理難題進一步加劇,為此婁星區按照“血緣相親、地緣相近、業緣相融”的原則,不斷細化優化鄉村治理單元,將全區144個村劃分為1042個屋場,分別成立屋場黨小組、屋場理事會、屋場合作社,構建“黨小組牽頭引領、理事會商議治理、合作社發展産業”立體化治理格局。

  在曠家屋場,這裡有村民捐出自留地建設的公共花園,有村民的老屋場改造成了健身場所,也有村民主動在自家房屋外墻刷上彩繪。“鄉村美了我們也受益。”當地村民説。

  美的不僅是環境,更是民風。多個屋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村民共商共議,大家將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尊老愛幼、扶殘助困等內容寫入屋場公約,自覺推動建設文明鄉風。同時,屋場還組建有文化藝術志願服務隊、衞生環保志願隊等,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助力鄉村環境治理。

  村莊美了,村民富了。婁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三屋同治”模式,全區組建屋場合作社113家,通過屋場合作社整合流轉耕地、林地、荒山等土地資源7.6萬畝,整治拋荒耕地近萬畝。2023年,113家屋場合作社年産值3670萬元,144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工程。在婁底,何以能夠涌現出“積分制”“三屋同治”等鄉村治理新模式?

  婁底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萍&&,鄉村治理好不好,要看是不是形成了共同利益。婁底好的基層治理模式,其本質都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在具體工作中,婁底鼓勵各縣市區積極探索鄉村治理的路徑和方法,創新鄉村治理模式。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引領基層黨員幹部幹在前、走在前。

  二是堅持群眾路線。善於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避免“幹部幹、群眾看”等現象。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鄉村産業發展要植根於鄉村,但更需要面向市場,必須創新産業投入模式和利益分享機制,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紅利讓農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形成企業發展、産業興旺、農民富裕的生動局面。

  “通過推進鄉村治理,全體村民擰成一股繩,發展的勁頭更足了,村集體的威望更高了,有力促進了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楊萍説。

【糾錯】 【責任編輯:周亦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