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題: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第40個教師節感悟“教育家精神”
新華社記者
今天,我們迎來第40個教師節。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新時代,1891.8萬教師躬耕教壇、培根鑄魂,展現着“大先生”的教育情懷與精神力量。
一代代師者,提燈引路,育夢傳薪——
燃一盞燈,至誠報國映初心
在北京師範大學英東樓一間辦公室,學校資深教授、95歲高齡的顧明遠先生,仍在給課題組博士生指導論文。
作為伴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教育家,“九零後”顧明遠已躬耕杏壇70余載。做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授,他把自己稱作“教育老兵”。他説,願意把一生奉獻給教育。
燃一盞燈,平凡而偉大。
“吳玉章終身成就獎”“北師大‘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教學大師獎”……他將所獲的獎金悉數捐出,資助獎勵青年學者。
顧老的教育理想,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都能健康地成長。“不僅是身體健康,而且心理也要健康,要擁有健全的人格。”他説。
先生,既是“經師”,也為“人師”。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次函數。”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初三9班的課堂上,85歲的數學特級教師李庾南站上講&,平日溫文爾雅的聲音,立馬變得格外洪亮。
三尺講&,一守60多年。她告訴記者:“我這輩子如果只有一個稱號,那就是教師。”
在李老師的心目中,課比天大。翻開李庾南的備課筆記,教學目標、教學課程用黑色筆寫得清楚,紅色筆劃注意點,藍色筆標重點。
一堂課,李庾南十多次走下講&,與學生們頻繁互動。“一站就是40分鐘,對年過八旬的老人,太不容易了。”講台下,旁聽的李庾南的徒弟、數學老師張舒舒説。
9月10日,南通市啟秀中學教師李庾南在講&上給學生們上課。新華社記者 毛俊 攝
從“姐姐班主任”到“媽媽班主任”再到“奶奶班主任”,李庾南在全國發展400多所“李庾南實驗學校”,牽頭成立“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帶出了一大批“大先生”。
“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模範教師”……她還被當地政府特聘為“終身從教”教師。張舒舒説:“三尺講&就是她的根,這個特聘,她覺得最踏實。”
築一份夢,師道傳承寫大愛
“24小時開機,隨時可以向老師提問。”這是胡忠成最愛説的一句話。
學生説,胡忠成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家長。
作為吉林省長春市清華實驗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胡忠成生長在農村,在農村執教25年。他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給鄉村孩子更好的教育?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教育就要關注學生具體問題,用教育智慧來解答。
“低年級‘先學後教’,中年級‘先學後交(流)’,高年級‘先學後研’。”他説,“讓學生課前有期待,課上有共鳴,課後有回味。”他堅信,鄉村孩子頭頂的夜空,藏着鄉村振興的密碼,也有夢想的星辰大海。
愛,是教育永恒的底色。
讓30多名聽障孩子開口説話,其中15名進入普校隨班就讀;許多學生,跟健全人一樣地工作、生活。從事特殊教育33年,湖南省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劉玲琍最欣慰這些事。
特殊教育托起無數家長和孩子夢想。劉玲琍説:“能讓一個孩子康復,就意味着給一個家庭帶來幸福。”一段普通的問好,每個音節都需要她教上百遍,但她相信“必有迴響”。
湖南省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劉玲琍老師正在引導學生做後鼻音發聲練習。(受訪者供圖)
教育,就是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別名。
2018年,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建成,年僅27歲的王紹瑩成為首任校長。她和同事從點滴教起,開設專門的吃飯課程,從排隊打飯、拿湯匙、用筷子,到不掉飯粒等一點一滴地教;開設生活技能課,教孩子穿衣、如廁、做家務等。
過程的艱辛,難以想象。
“用心用情,堅持不放棄,每一個生命都將綻放光彩。”採訪中,學校老師們這樣對記者説。
辟一條路,躬耕求是惟創新
新學期伊始,東南大學迎來新生選課。“全國模範教師”、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宋愛國教授開設的《遙操作機器人》成為“爆款”課程,人數超額,不少學生慕名“蹭課”。
求是,教育的職責所在。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上世紀90年代,遙操作機器人技術在我國還是一片空白。當時攻讀博士學位的宋愛國,下定決心打破技術壟斷。“中國人聰明勤奮,憑什麼高端機器人就只能用別人的!”
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鑽研控制算法、設計六維力傳感器等核心器件、反復模擬試驗,實現用機器人的“千里手”在太空精準作業。
他常説,做科研既要頂天立地,又要立德樹人。
他和教師團隊,堅持給本科生授課,採用實驗室現場教學,引領學生在機器人世界培養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立報國強國大志向。
在中南大學“重金屬廢水處理站”,將重金屬冶煉廢水回用率提高到90%,為企業實現大幅減污增效。這是柴立元和團隊,做挺膺擔當奮鬥者的一個注解。
國際上首次實現廢酸資源化治理,提出全新高純砷製備方法、實現純度提升到8個9(99.999999%)……十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常務副校長柴立元和團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從末端治理走向源頭減排,探索出一條標本兼治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的新路。
採訪中,記者見到有趣的一幕。每實施一項工程,團隊就在地圖上插上一面紅旗,如今在全國各地已插上300多面紅旗。
柴立元説,綠水青山養育了他,要用奮鬥為大地留住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