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行記|昔日“沙窩窩” 今朝“金窩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5 18:43:28
來源:新華網

“三北”行記|昔日“沙窩窩” 今朝“金窩窩”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5日電 “我剛來的時候,這裡還沒有路,漫漫黃沙,反射的陽光非常刺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站在劉拐沙頭的高地上,向記者回憶道。如今,這裡不僅通上了公路,還生長着連片的梭梭樹、檸條和花棒。

  磴口縣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西部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佔縣域總面積的77%,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劉拐沙頭是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握手”的風沙口,過去這裡植被稀少,大量黃沙直接傾入黃河,造成河床逐年抬高。

  5月30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劉拐沙頭,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握手”。新華社記者 任彥逸 攝

  2008年,磴口縣開始實施劉拐沙頭綜合治理工程,通過種植梭梭樹等耐寒灌木,打造了長約7公里、寬約3公里的灌木防風固沙林3.1萬畝。

  沙漠治理是件久久為功的事。何文強介紹,沙漠中種植的樹苗常被旋風連根拔起,所以需要補種。對於退化林,則需要進行修復,剪除老化的枝葉並為“傷口”涂上修復劑或油漆,幫助其“癒合”。

  “這一片草方格是今年3月份新鋪的,有些方格裏的樹苗已經發了芽。”何文強邊説邊用手指向梭梭樹苗,“今年我們與阿拉善盟一同開展劉拐沙頭黃河岸線流沙聯防聯治生態治理,治理區面積達10.35萬畝。”據測算,目前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沙量已從過去的7700萬噸減少至370萬噸左右。

  多年來,磴口縣各族幹部群眾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積極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徑新舉措,因地制宜讓沙漠煥發新活力。

  深入沙漠腹地,記者來到磴口縣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施工現場,只見各色施工車輛來回穿梭,或運送光伏立柱,或將立柱打入沙漠之中。在施工現場隔壁,是已於去年年底並網發電的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

  這是5月28日拍攝的磴口縣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一角。新華社記者 任彥逸 攝

  施工現場負責人張文正介紹,項目按照“光伏+生態治理”的模式,除了搭建光伏設備外,還在光伏板下鋪設草方格、種植梭梭樹苗,努力提升項目的生態效益。“我們還擴大了光伏板的間距和高度,為板下植被生長留足空間。”張文正説。

  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全容量並網投運後,年均上網發電量可達16.5億千瓦時,年均産值可達4.67億元,年減排二氧化碳172.1萬噸,節約標準煤67.27萬噸,完成生態治理面積約2.6萬畝,建設期內帶動4000多人就業。

  張文正介紹,待樹苗栽植成活後,板下將會進行肉蓯蓉接種工作,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發電量更大,佔地面積也更大,效益也會更加顯著。

  肉蓯蓉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當地已經有例可循。記者來到磴口縣王爺地肉蓯蓉産業治沙示範基地,平坦的沙漠一望無際,上面生長着連片的梭梭樹,下面埋着肉蓯蓉。

  5月27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王爺地肉蓯蓉産業治沙示範基地,工人在挖掘肉蓯蓉。新華社記者 任彥逸 攝

  肉蓯蓉也被稱為“沙漠人參”,是寄生植物,寄主為梭梭等,適宜生長在沙漠環境,既是中藥材,也可以食用。

  起初,基地在種植梭梭時發現維護成本很高,如果能找到一種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的方法,那麼防沙固沙工作的可持續性就能大大提高。

  肉蓯蓉便是基地找到的答案。“經過多年發展,基地不僅形成了從種植、加工、研發到銷售的全産業鏈,還探索了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一種治沙模式。”基地負責人魏均説。目前,基地通過産業治沙的方式,治理沙漠面積近2.58萬畝,年産值近1億元,帶動了許多當地老百姓參與其中,實現共同富裕。

  “我現在一個月能掙7000多元。”工人楊女士説,她退休後來這裡工作,收入增加了,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現在我們還種上了四翅濱藜,也能防風固沙,肉蓯蓉的品質也會更好。”魏均説,基地治沙富民的實踐將繼續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助力。(記者:任彥逸、劉嵐濤、王雪冰、趙澤輝)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