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 題:育種專家的筆記本
新華社記者張玥、張啟明、丁赫
眼下正值黑龍江省水稻育種材料脫粒、分包時期,在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的植物全生育期智能育種工廠,聶守軍正在觀察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稻育種材料植株,為選育出類拔萃的品種提供基礎材料。
聶守軍是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副院長,在他看來,想育出一個新品種並不難,但要選育出既高産又優質的品種卻難上加難,失敗更是家常便飯。
聶守軍在觀察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稻育種材料植株。新華社記者 丁赫 攝
在聶守軍的辦公室裏,記者看到了育種專家們的“秘籍”——滿滿一櫃子的筆記本。
“這只是聶老師團隊的一小部分筆記本,年頭再老一些的都收藏起來了。”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水稻品質育種所所長高世偉搬出一摞筆記本。
“這些可都是‘寶貝’,有時候在地裏調查,一不小心就摔倒在泥裏,但拿着筆記本的手一定會高高舉起,絕對不能沾濕。”高世偉一邊説着,一邊高高舉起手中的筆記本,這個動作已經成了他下意識的反應。
小心翻開這些沾滿了泥土的筆記本,除了密密麻麻的序號,偶爾還有一些標記符號。
聶守軍團隊的部分田野調查筆記本。(受訪者提供)
“這些本子都沒怎麼記錄?”“沒記錄的,是因為這些編號的品種都失敗了。”聶守軍接過筆記本解釋道。
“選育的新品種同時具備兩個優良性狀出現的概率只有1.4萬分之一。可能某一階段倒伏了或者品質不好了,十幾年的心血白白浪費。”聶守軍説,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配製雜交組合到後代選擇、中間試驗再到品種的審定推廣需要十幾年時間,要下“笨功夫”和苦功夫。
這些堆成小山的筆記本,大概就是聶守軍説的“笨功夫”,而育種人的苦功夫,則是從育種就開始“泡”在田間地頭——播種、管理、觀察、記錄、選擇、收割,再對收穫的水稻進行對比試驗,從中篩選出理想的種子,再播種、管理、收割、對比試驗……春去秋來,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實驗室中正在培育的水稻植株。新華社記者 丁赫 攝
“‘吃稻粒’是我們育種人的‘職業病’,走到田間地頭,就會不經意間抓兩顆稻粒嘗一嘗。”聶守軍笑着説,生的稻粒要吃,燜熟的米飯也要吃,有時一天要嘗四五十個品種的大米。
“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渴了一瓶水,餓了一桶面,累了地頭打個盹,手裏掌握調查本。”這句順口溜道出了和聶守軍一樣的育種人的工作常態。
扎根黑土地近30年,聶守軍和團隊將水稻常規育種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優質、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70余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0余項。
“綏粳18”是聶守軍團隊的代表成果之一。
“‘綏粳’是我們綏化分院水稻品種的系列名,‘18’是品種審定的序號,14年才選育成功。”聶守軍驕傲地説,“綏粳18”不僅實現了優質、高産、多抗等多優集成,還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
黑土地上的春耕畫卷已徐徐展開,無數像聶守軍一樣的育種專家,奔赴田間地頭,在黑土地上播種希望的種子。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到農民家。別叫我專家,我們都是農民。”聶守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