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 28 00:45:46
來源:新華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黃河口海底“種草”記

字體:

  新華社濟南9月27日電 題:黃河口海底“種草”記

  新華社記者袁敏

  26日上午10時許,在位於山東東營墾利區的黃河入海口潮水退去,露出成片廣闊的海草床。幾十位工作人員來回行走其間,採集着矮鰻草的種子,為明年春季播種做準備。

  芝麻大小的種子還未完全成熟,工人將其放在細密的網袋裏,浸在水中繼續培養。“海草種子太輕了,完全成熟後就會被海水沖走,因此中秋節前後採集是最佳時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毅説。

  已從事海草床研究20餘年的周毅,每隔一個月就要到黃河口探望這片“草場”。“這片海草床大約30公頃,基本都是近三四年修復出來的。”他告訴記者。黃河入海口是矮鰻草的原生地之一,全國面積最大的矮鰻草海草床曾在這裡生長,退潮時像草原般一望無際、鬱鬱蔥蔥。2019年,颱風“利奇馬”毀壞了一萬多畝海草床,他當時站在這裡舉目望去,滿眼儘是光禿禿的裸露灘塗。

  周立城在查看海草的長勢。(受訪者供圖)

  “海草床類似於陸地上的森林,供養着小魚、小螃蟹等底棲生物,也間接為各種鳥類提供養分。受互花米草入侵和颱風頻繁影響,黃河口的海草床被破壞,潮間帶生態系統不再完整。”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紹,為修復原生生態,為底棲生物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區自去年開始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推進海草床修復工作,現在已經修復了接近1500畝。

  在海底種草與在陸地上頗為不同。“我們嘗試過直接栽種、直接播種等辦法,但是受海底泥沙、海流等因素影響,直接移植播種的植株和種子很容易被海水沖走,或者被海洋生物啃食。”周毅介紹,經過多次實驗,團隊研發出“插苗法”和“泥丸法”相結合的播種方式。

  顧名思義,“插苗法”是移植在苗圃中培育的成苗。“泥丸法”則是像包湯圓一樣,用泥土把種子包在裏面,並添加營養劑,用機械播種。“泥丸播種器在灘塗上一插一提,一個泥丸很快就播種好了,不僅效率快,見苗率也大幅提升。”周毅説。

  周立城介紹,生態修復是個環環相扣的過程,這幾年保護區協同推進互花米草治理、鹽地鹼蓬修復、海草床修復和底棲生物增殖四大工程。截至目前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恢復鹽地鹼蓬、海草床5.2萬畝;濕地面積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長了12.3%。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東方白鸛。(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據悉,在眾多生態系統中,濱海濕地的地位極為特殊而又至關重要。它既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交錯過渡地帶,生態價值極高,又往往地處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平衡開發與保護着實不易。研究表明,受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經消失。

  如今,在黃河口,在海底“種草”這個大膽設想一步步變為現實,曾經嚴重退化的海草床正在逐漸恢復生機。“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周毅説,“我們且行且試且觀察,如果這種修復手段經長期實踐證實有效,我們就沿着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探索在更多地方推廣開來。”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600911298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