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1/ 17 21:04:08
來源:新華網

做好“土特産”文章丨挖掘多元價值 做強“金字招牌”——2023年開年鄉村産業振興觀察之“産”字篇

字體: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  題:挖掘多元價值 做強“金字招牌”——2023年開年鄉村産業振興觀察之“産”字篇

  新華社記者

  臨近年關,來自大江南北的特色農産品,借助線上線下等渠道,走入千家萬戶。每一個“土特産”都蘊含鄉村振興的希望。

  新華社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通過挖掘産品多元價值、做大做強“金字招牌”、借助&&擴大銷售,各地探索做好“土特産”文章,圍繞“産”字下功夫,把充滿鄉土氣息的農産品,做成産業、做大做優做強,探索以産業振興加速農業強國建設。

  深挖多元價值 延伸産業鏈條

  這幾天,住在陜西省紫陽縣城關鎮青中村的游客王思藝,等來了2023年的第一次雲海。“高山上雲霧繚繞,站在村子懸崖邊的玻璃觀景&&上,端茶細品,可以看到雲海。”王思藝説。

  青中村坐落在高山頂上,以富硒茶葉為特色。隨着鄉村振興的推進,當地積極延長産業鏈條,發展特色茶旅,村子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靜謐的環境和優美的生態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來。

  以終端消費需求為導向,加快推動農業“接二連三”,不少地方的農業産業鏈不斷延伸,向融合型發展。

  冬日的廣東江門,新會陳皮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內,麗宮國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陳月明正仔細檢查車間生産情況。

  眼下正是消費旺季,馥鬱清香的新會陳皮被製成陳皮鳳凰卷、陳皮餅等豐富産品,銷往全國各地。“我們一直圍繞着陳皮挖掘更多可能性,研發出多種陳皮食品,受到消費者喜愛。”陳月明説。

  據介紹,藥食同源的特性讓新會陳皮得以變身為價值更高、市場更廣的各類衍生産品,目前已經形成藥、食、茶、健、文旅等100多個品種的系列産品。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研究院副院長周月書認為,加強農業産業融合度、提高農産品市場競爭力,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布局,堅持“特、優、精、深”,推進農産品的重構升級,提升産業附加值,融合多方資源和要素,積極探索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

  提高産品質量 擦亮“金字招牌”

  春節將至,陜西洛川永鄉鎮阿寺村的果農李亞民忙着對自家的矮化密植蘋果園進行冬季管護。“以前果樹老化品種單一,造成效益下降;如今靠着科學種植,果樹結果又早又多又好。”他説。

  種植技術不斷更新帶來真金白銀的收益,讓這位從事蘋果種植20多年的老果農在縣城買上了商品房。今年,李亞民打算繼續以矮化密植為標準建設更大面積的果園。

  種出好果品才能擦亮“金字招牌”。矮砧密植、優化品種、改良土壤等先進農技不斷推動洛川蘋果這個黃土高原的“金字招牌”越來越響亮,也折射出鄉村産業立足品質樹品牌、謀出路的新趨勢。

  浙江山區26縣之一的景寧,冬日依舊滿目蔥鬱,不少村民忙着採摘、加工、打包。綠色生態農産品貼上“景寧600”品牌,搭乘電商&&,銷往各地。2017年推出的“景寧600”品牌主打高山有機等特色,賦能11萬畝無污染耕地及100萬畝山林出産高質量農産品,廣受市場青睞。

  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深入推進品牌強農,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品牌,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品牌。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重點培育區域公用品牌約3000個、企業品牌約5100個、産品品牌約6500個。

  專家&&,通過品牌建設特別是農産品地理標誌等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將農産品的優質、特色等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可以在優質優價的基礎上形成農業品牌溢價,促進農民增收。

  借助&&經濟 擴大産業規模

  元旦過後,重慶奉節臍橙便迎來豐收季,一抹抹橙色點亮漫山遍野。隨着一顆顆果子變得飽滿成熟,包裝工人黃妹開始抓緊在電商&&上售賣自家臍橙。

  黃妹説,在奉節,家家戶戶種臍橙、做電商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家每年能收10噸臍橙,通過網上售賣,一年下來能收入4萬元左右。”

  電商與臍橙相結合,把這一西南山區的特色産品,帶到更多消費者的餐桌上。

  奉節縣商務委員會主任李曉霞介紹,通過鼓勵電商企業與臍橙種植基地或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定的産銷關係,奉節為零散農戶打開銷路,形成品牌規模效應。目前,全縣臍橙面積穩定在37萬畝,綜合産值超38億元。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鄉村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2萬多億元,農産品網絡零售額4200多億元。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隨着電商銷售模式越來越深入到農村産業中,人才成為推動産業發展的關鍵。

  在遼寧營口市老邊區小邊村,54歲的齊少坤正在自家的雜貨店裏跟網友推薦剛收的草莓。見識了直播帶貨能力後,齊少坤被深深折服,但礙於不懂操作,他一直沒能上手。

  通過參與直播培訓、學習電商銷售後,齊少坤註冊了直播賬號:“第一次直播是賣小洋柿子,1分鐘我賣了1000多單。”嘗到互聯網甜頭的齊少坤打算在今後繼續鑽研網絡銷售。

  周月書&&,發展電商助農,關鍵在於吸引人才。通過開展相關培訓,提高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同時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高校人才、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讓不斷做大做強的特色農業産業拓展農民致富增收渠道。(記者嚴賦憬、熊嘉藝、李浩、周思宇)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
新聞鏈結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9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