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 24 09:18: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從延安出發”: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的青春往事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5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從延安出發”: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的青春往事》的報道。

  1939年,一個十七歲姑娘懷揣着革命理想奔赴延安,成為500人《黃河大合唱》演出成員。

  1942年,在集聚知識青年的延安,一場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像希望的春風,從延安吹向中國各地。文藝創作要和人民群眾結合起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指引下,越來越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涌現。

  那個唱過《黃河大合唱》的姑娘,此後主演歌劇《白毛女》,支援抗美援朝前線,將延安文藝的火種播撒在中國大地上。

  這個姑娘就是著名歌唱家孟於。

  今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之際,孟奶奶恰好百歲。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第一期請到了這位百歲老人。節目中,孟奶奶回憶人生故事,將我們帶回那個激情澎湃的延安。

  在延安啟蒙

  在節目錄製現場,百歲高齡的孟奶奶隨口哼唱起抗日救亡歌曲,觀眾無不心潮澎湃。

  孟於在《從延安出發》節目中與青年演員吳磊交流。均為受訪者供圖

  她對歌唱的熱愛和對革命的熱情,要從少年時代説起。

  九一八事變後,社會群情激憤。在祖國西南的成都城裏,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學校組織了救亡宣傳隊,唱抗日救亡歌曲。”還是中學生的孟於生就一副好嗓子,深受革命氛圍影響,積極參加宣傳隊,走上成都街頭唱歌。

  孟於父親不喜歡女兒拋頭露面、在大街上又哭又唱,攔阻她參加救亡宣傳活動,但沒有什麼能夠阻止這個註定要在舞&上發光的姑娘。

  中學時的孟於,在抗日救亡活動中,認識了許多進步的同學。“一個從延安回來的男同學跟我們講,延安從早上起來就是歌聲的海洋,大家在一起唱革命歌曲,學習馬列主義,打成一片。”聊起延安,孟奶奶記憶猶新,“所以我當時一心嚮往到延安去。”

  不只是孟於,延安,是當時許多年輕人共同的“理想之所”。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舉國上下同仇敵愾,投身革命的熱情空前高漲。一批批有志青年從各地奔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其中不乏滿懷理想和激情的文藝工作者。

  1940年3月,孟於在延安留影。

  1939年,孟於越荒山、鬥狼群,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延安,進入中國女子大學(後併入延安大學)。1940年2月,在延安中央大禮堂,冼星海指揮500人的合唱團,完成了《黃河大合唱》表演。這次演出之後,孟於又從中國女子大學考入了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所有人都站起來,鼓掌!喊口號!音樂會散了走到院子裏,周圍一片漆黑,每個人都還沉浸在音樂裏,不説話。”孟於還記得演出結束後內心的震顫,她是合唱團一員。

  “我們的樂隊有幾把小提琴,都是同志們背到延安的。有幾把二胡,有一支笛子,還有一個小小的手風琴。”如此激蕩人心的演出,卻只有有限的幾樣樂器輔助演奏。缺,就“自己創造”!“沒有低音樂器怎麼辦?後來用了一個洋油桶,裝上一個把,安上幾根弦,就做成了一件低音弦樂器。”演出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完成的。

  但任何困難都抵不住熱愛。演出前,冼星海指導合唱團排練。“有一次唱到《黃水謠》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唱得不對,星海同志就給我們講解,作為文藝工作者,在唱歌的時候要有內心世界和情感。他還作了示範,唱到‘向着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的時候,星海同志由慢到快重復了五次,要求大家發自肺腑地呼號出最雄壯的聲音。”這次演出改變了孟於對音樂的認識,“我第一次認識到音樂的偉大,有情感,有精神。”

  孟於在延安獲得了音樂的啟蒙。當時,除了冼星海、光未然,還擁有丁玲、蕭軍、艾青、呂驥等著名文化人的延安,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是富足的。

  500人《黃河大合唱》照片。

  演唱“白毛女”

  1942年5月,醞釀許久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毛澤東主持下順利召開,“我們的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的文藝工作理念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孟於説:“毛主席講話以後,我們開始學秦腔、學眉戶(戲)、學扭秧歌,男同學打腰鼓。”文藝學習也越來越“接地氣”。

  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1944年到1945年,魯藝根據西北戰地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

  這是中國新歌劇發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音調基礎上、深刻反映當時社會階級鬥爭的現實主義大型歌劇。

  飾演歌劇《白毛女》中“喜兒”一角的孟於。

  在魯藝期間,孟於親眼見證了《白毛女》創作的艱難。“我們音樂系的同學張魯參與了《白毛女》選段《北風吹》的創作。”當時的延安物資匱乏,張魯在創作期間不得不向孟於借燈油才完成作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將魯藝遷往華北、東北等地,延安的文藝工作者也陸續“播撒”到全國各地群眾中去。

  9月20日,孟於跟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從延安一路來到解放區張家口。11月,華北文藝工作團與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聯合將歌劇《白毛女》重新修改加工,孟於和王昆等人成為第一代“喜兒”的扮演者,在張家口人民劇場連續公演30多場,創造了3天演出6場的最高紀錄。

  孟於與《白毛女》海報合影。

  孟於記得,在懷來一次慰問部隊的演出中,“演到楊白勞被地主黃世仁逼死的時候,台下好多人泣不成聲。最後演到鬥爭地主黃世仁時,有一個戰士激動得忘記了是在看戲,喊着‘黃世仁太可惡了,我崩了他’,端起槍就要向‘黃世仁’衝去。”

  為了能將喜兒的真情實感演繹出來,孟於多次參加土改,體會農民的辛酸苦辣。“開始演得不好,後來經常給農民演出,聽農民的故事,受農民思想感情的感染,就演得活了。”

  跟隨文工團,孟於轉戰張家口、正定等華北多地,在歌劇《白毛女》中扮演喜兒,還表演過《血淚仇》等其他膾炙人口的延安時期創作作品。

  孟於老照片。

  一生踐行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

  194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日子,也是孟於永遠忘不了的一天。

  前一天,孟於剛從匈牙利回國,作為民族青年代表團的一員赴匈牙利演出,為祖國爭得國際榮譽的自豪感未消,第二天就聽到了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她百感交集。“太高興了!我記得,回國以後,當我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在開國大典那天升起來的時候,那眼淚直往下流,畢竟,革命來之不易……”

  懷揣着不熄的革命熱情,新中國成立後,孟於演出不輟。

  1951年,孟於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到抗美援朝戰爭前線650高地,為志願軍演出。

  演出就在一塊山坡平地上進行,“我們演一會兒,就聽到兩聲槍響,趕緊熄燈,直到聽到頭頂飛機飛過去了,就是三聲槍響,燈重新亮了,演出繼續。”

  戰爭前線物資匱乏,慰問團還有睡在樹林裏的經歷。孟於記得,“我們就穿着棉大衣,枕着挎包,直接躺地上睡。”

  雖然條件艱苦,在當時留下的照片裏,身軀嬌小的孟於依舊笑容燦爛。她給戰士們演唱了《慰問志願軍小唱》。戰爭結束後,曾有志願軍戰士在報紙上寫道:那首《慰問志願軍小唱》,唱得我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

  從抗美援朝前線回來之後,1952年,孟於參與組建了中央歌舞團。

  孟於在國外演出。

  新中國成立伊始,在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中央歌舞團承擔起國際文化交流的重任,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歌舞團出訪過80多個國家及地區,為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作出卓越貢獻。在中央歌舞團期間,從獨唱演員到歌舞團副團長,從出訪表演到建設壯大歌舞團,孟於一直工作到退休。

  退休後的孟奶奶也沒有閒着,組織“文化部老藝術家合唱團”去各地演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文化節目,向一代又一代人講述從延安開始的故事。

  時至今日,孟奶奶依然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精神滿懷深情。

  《從延安出發》節目中的孟於(右)。

  今年,為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特別籌劃的《從延安出發》節目,向孟奶奶發出邀請。雖年至百歲,精力有限,孟奶奶仍欣然同意參與節目錄製。節目中,憶起革命往事,孟奶奶目光炯炯、眼含熱淚,令人動容。

  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已經融進孟奶奶的血液,她希望新一代青年文藝工作者“能夠創作出更多展現人民生活的文藝作品”。

  “用精神傳承精神、用信仰傳承信仰”,應該是青年追尋者們的共同回答。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77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