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瞰”延安紅色文藝范兒-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23 20:22:37
來源:新華網

衛星“瞰”延安紅色文藝范兒

字體: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延安,抗戰中的“燈塔”
從1935年到1948年
13年時間書寫了光照千秋的詩篇
這裏是中國革命聖地
也是人民文藝的重要出發地

80多年前
在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感召下
大批愛國知識青年和藝術家奔赴延安
與長徵而來的文藝戰士
和陜北紅軍中的文藝戰士
共同吹響了抗戰文藝的前進號角

1938年4月
為培養抗戰文藝工作者
魯迅藝術學院應運而生

▲1939年,冼星海指揮魯藝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資料照片)。延安文藝紀念館提供

保衛黃河,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的抗戰怒吼
正是從這裏發出

▲延安機關幹部在窯洞前搖車紡線。新華社發

然而到了抗戰最為艱難的1941年
隨著困難時期的到來
原本活躍的延安文藝界
産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和爭論
十分不利于黨的革命宣傳教育工作
也影響了後來來到根據地的青年志士
整改延安文藝界的風氣迫在眉睫

1942年5月
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楊家嶺召開
毛澤東在第三次會議上作了總結報告
提出了文藝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著名論斷
為文藝工作者理清了思路,指明瞭方向

他們開始走出文藝創作的自我中心圈
以嶄新的思想
走向農村、奔赴前線、深入生活
一邊學習一邊創作
小説、詩歌、繪畫、木刻、歌舞、戲劇等
一大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文藝作品
如雨後春筍般爭相破土

魯藝師生創作的《兄妹開荒》
引領了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新秧歌運動
有力推動了大生産運動

大型歌劇《白毛女》的誕生
成為中國歌劇史上的裏程碑
是貫徹落實講話精神的典型代表作

同時許多作家、畫家等也迅速追趕其後
紛紛産出貼近現實的文學畫作碩果
一時間延安文藝界驟然巨變
形成了轟轟烈烈的“人民文藝”潮流

這股潮流從延安出發
展現出跨越時空的不朽力量
“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的?”
這個80年前從解放區延安拋出的問題
今天也有了屬于這個時代的回答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
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
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策劃:劉娟
監制:李曉雲
編輯:王鑫蓉 史培培
後期制作:仇炳宸
設計:李權
統籌:賈博文

衛星影像來源:
吉林一號

衛星技術支援單位: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5G富媒體實驗室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王鑫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