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音乐人

乌兰图雅推荐:马头琴制作技艺丨我家乡的文化遗产

时间:2022年06月1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里的中国密码

  今天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艺网开展“读懂中国读懂党 讴歌中国讴歌梦”之“文化和自然遗产里的中国密码”主题推荐活动,由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推荐自己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荐人:乌兰图雅

  乌兰图雅,蒙古族青年歌唱家。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代表作品有《套马杆》《站在草原望北京》,所演唱歌曲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中宣部“中国梦”歌曲和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广场舞推荐曲目。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

  我家乡的非遗:“马头琴制作技艺”

  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是发端于内蒙古大草原的古老乐器,是草原民族音乐文化的象征,更是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音乐符号。马头琴在蒙古民众中极受尊崇,具有蒙古族文化史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马头琴琴箱中空,梯形,长柄无箍,顶端饰以雕刻的马头,马头下方两侧各插一根弦轴,状如马耳。琴箱上面通常覆盖着兽皮,琴弦和弓弦均用马鬃做成,这种独特设计与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拜紧密相连,看似简单,发出的声音却非常丰富,有着惊人的表现力,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七个多世纪以来,这种乐器在蒙古游牧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本身的器乐功能,在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为Ⅷ-124。

  推荐理由

  国家级非遗“马头琴制作技艺”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内蒙古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中,

  蒙古族青年歌唱家乌兰图雅现身非遗宣传展,

  为非遗文化打call,

  让更多人了解、爱上内蒙古的非遗文化。

  作为蒙古族音乐工作者,

  在内蒙古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里,

  图雅要重点向大家介绍

  草原音乐文化的象征——

  马头琴制作技艺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中的一种,

  其历史悠久,

  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

  12世纪草原上流行一种二弦琴,

  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

  它的名称、造型、

  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有“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

  除内蒙古外,

  马头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

  甘肃、新疆等地也十分流行。

  这种两弦的弦乐器,

  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

  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

  取其腿骨为柱,

  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

  并按小马的模样

  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

  因以得名。

  马头琴制作程序复杂,选料考究,

  每一道工序都是老手工艺人

  靠手工精雕细刻而成。

  马头琴制作技艺

  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和人文底蕴,

  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精品。

  马头琴的音色和表现力,

  为图雅的代表作《站在草原望北京》

  增添了热烈欢快的民族氛围,

  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