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从中外互鉴中实现文化建构的自然文学

时间:2019年06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青松
0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我们所齐心协力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美丽是强国的目标,也是强国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引领着我们,让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一次重大飞跃。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然文学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自然文学?自然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虽然自然问题催生了自然文学,但是自然文学却是关于美的文学。自然文学不是拒绝现代生活方式,而是要找回被现代生活遗失了的生活本质——美。美的前提是欢愉。是什么带来的欢愉?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欢愉来自自然,来自人的内心,更来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中。

  以自然生态视角来看,现代生活制造着垃圾,制造着污染,也制造着浮躁、焦虑和惶恐。自然文学提醒我们,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春夏秋冬,四时有序。山水相依,各有其位。山之南,谓之阳;水之南,谓之阴。山水不可颠倒,阴阳不可错乱。自然文学主张,人应当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同时去感受生命的教诲,在简约中体味生活的意义。

  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文化,敬畏文化。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所有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等)的生成也都源于自然。在文学意义上,自然与生态往往是同义词。生态是一种特定的存在,既有时间的积累,也有空间的分布。生态是个整体概念,它既是错综复杂的,又是井然有序的。它既有丰富多彩的色调,也有令人称奇的结构。生态在经度与纬度之间永远处在动态的变化中。生态是不可复制、是不能位移的,生态不可标准化。生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生动性和变幻莫测的不确定性。眼睛所看到的生态,仅仅是现象,完整的生态我们根本无法全部感知。它超越了人的意志和想象,甚至存在于人类的经验和见识之外。

  生态具有至诚至善至美的意味。生态有自己的逻辑,它体现了自然法则的节律与和谐。生态呈现的是自然的动态之美。生态显示的是蓬勃的本能和生命的律动。生态里藏匿着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生态里藏匿着动物、草木、菌类和许许多多微小的生命;生态里藏匿着灵感、激情、思想和信仰;生态里藏匿着定理、法则、传奇和故事,从而为文学的感性表达提供了可能。

  美国的自然文学创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实际影响值得我们研究、借鉴。1789年,美国建国后,工业飞速发展,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铁路的修建,美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森林剧减,野牛濒临灭绝。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然保护运动,涌现出了一批自然文学作家,如:爱默生、梭罗、巴勒斯、缪尔、奥尔森、利奥波德等等。

  自然文学的取材不一定多么宏大,小处也能透视大的道理。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哈斯凯尔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看不见的森林》。他曾深入到田纳西州的森林中选取了一片直径仅有一米的老龄树木作为观察对象,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准确地观察和把握了森林世界的四季变化、运行法则和深层哲理。哈斯凯尔认为,我们生活在经验主义的噩梦中,实际上,一个生动的世界就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他说:“我们是装点于生命表皮的笨重饰品。”我们应该去感受飞鸟、蜜蜂、蚂蚁、花朵、风霜、雷电等物候及动物或植物的生命现象。

  中国的自然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诞生过众多优秀作品,相关创作近年来也一直在蓬勃发展。徐刚被认为是中国自然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在北京郊区通州张家湾曾购置了一处农舍,院外就是运河,运河两岸就是稻田。徐刚在那里生活了若干年。蛙鸣、鸟语、岸柳,还有飘香的稻花与他相伴,他在那里写出了《守望家园》。近年来,著名学者、作家梁衡在中国大地奔走,到处寻找古树。他已经创作了22篇关于古树的散文,出版了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梁衡亲手种植了近百种树木。油松、白皮松、雪松等松树的一枚针叶上的松针数量是有着明显不同的,是三针呢?两针呢?还是五针呢?他能说得清清楚楚。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就是来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学习。另一位著名作家韩少功在湖南一个叫八景峒的地方,造了一所房子,开了一片地,种豆角、西红柿、黄瓜、白菜等各样的蔬菜,不上化肥不用农药,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他劳作之余,写出了《山南水北》。青年女作家李娟和妈妈在新疆的大漠上种向日葵,开始时每种一茬向日葵都被鹅喉羚啃了,她自己已经没了信心,可她妈妈还是坚持,一直种了四茬才种成。向日葵长起来了,蒙古包就沉到绿海里了。在这种经验中,李娟写出了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遥远的向日葵地》。

  尽管自然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却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文学的作用又是巨大的。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的问题。自然文学通过独特的视角,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生态问题中人的问题。国家公园在世界范围内从无到有的建立、发展过程,就集中体现了自然文学的现实功用。

  美国人缪尔被认为是世界国家公园之父,同时也是著名自然文学作家。他出生于苏格兰,11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威斯康星州。他先是在一家车辆厂工作,在一次事故中,险些双目失明。后来,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投身大自然,成为了一名博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代表作有《我们的国家公园》《夏日走过山间》《等鹿来》《加利福尼亚的山》《阿拉斯加的冰川》等。缪尔不是第一个提出国家公园概念的人,也不是第一个主张建立国家公园的人。但是,缪尔却被称为国家公园之父。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他以文学的形式尽情描绘和呈现了国家公园的美;他唤醒了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公园意识”;他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运动。

  1869年,缪尔写作《夏日走过山间》时当了近4个月的羊倌,在约塞米蒂(多译为优胜美地)山间边放牧边考察边写作。《夏日走过山间》的结尾把每只羊的去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1892年,缪尔建立了美国最早、影响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这个组织在世界上的影响至今不衰。1901年,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出版。此书集中反映了缪尔关于国家公园的自然美学、保护自然遗产的价值和保护自然的科学方法,确立了缪尔作为国家公园之父的地位。缪尔说:“国家公园不仅仅是森林和河流的源泉,它还是生命的源泉。森林作为用材林,它们的价值并不大,然而作为鸟和蜜蜂的牧场,作为灌溉农田的水源涵养地,作为人们可以迅速避开灰尘、热浪和焦虑,并且可以深呼吸的地方,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示国家公园的美丽、壮观和万能的用途,就是要号召人们来保护它们,在保护的同时,来欣赏它们,享受它们,使它们得到可持续的合理利用,并将它们深藏心中。”

  190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致信缪尔,相约用4天时间到西部约塞米蒂(优胜美地)考察,并就自然保护问题向他讨教。两年后,也就是1905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在全美范围内建立国家公园体系。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设立“国家公园”建议的是美国风景画画家卡特琳。时间是1832年。到了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建立。1871年,美国国会曾经派遣探险队进入黄石地区探险。探险队集中了各方面专家,有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画家、摄影家、作家。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队长海登撰写了长达500页的考察报告,递交给国会,同时还递交了摄影家杰克逊的摄影作品和画家莫兰的绘画作品。议员们被考察报告及照片和绘画惊呆了。莫兰的绘画作品《黄石公园大峡谷》至今还挂在美国国会大厦。1872年格兰特总统在“设立黄石国家公园法案”上签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以“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为主题的国家公园诞生。艺术家的构想成为现实。

  第二十六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推动国家公园的建立及美国自然文学创作和美国生态保护运动,可谓是功勋卓著的人物。1904年,他在佛罗里达州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鸟类保护区。在他当政时期,美国设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超过了所有前任总统设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总和。他还颁布了若干保护法令,保护美国的自然资源。卸任后,他到南美和非洲进行探险和考察,创作了多本自然文学随笔,如《非洲猎物小径》《穿越巴西荒野》《猎熊记》《一个牧场主的狩猎旅程》等。

  在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也成绩斐然。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正式亮相。目前,我国已设立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可见,自然文学对扩大或者提升一个地方的生态保护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的自然文学、文艺创作也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实际影响。除了前文提及的作家、作品,高寒岭因为梁衡的散文《中华版图柏》而有了特殊的人文意义。张家界则是因为陈复礼拍摄的一组照片轰动欧洲,从此,天下人都知道湘西有个地方叫张家界了。碛口古镇是因吴冠中的名作《故人风格老枣树》而驰名中外。

  总的来说,中外的自然文学作家们就地取材,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抒写自然,抒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自己对生命,以及对自然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不是虚构的,不是道听途说的,不是编造的,也不是煞有介事采访来的,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甚至就是自己的日常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所以,自然文学作品,带有文学性、科普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就不难理解了。也正是因为来自于实际,也就有了现实针对性,能够对现实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作者系生态文学作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办副主任)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