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頻發或是氣候變化惹的禍
2017-09-12 07:29 來源: 文匯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片説明: 9月10日,在美國佛羅裏達州那不勒斯,一名行人走過遭颶風襲擊後棕櫚樹七倒八歪的街道。新華社發

  颶風“艾爾瑪”自10日登陸佛羅裏達南部群島後橫掃該州。據美國ABC新聞報道,雖然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目前已將颶風“艾爾瑪”降級為熱帶風暴,但破壞力極大的“艾爾瑪”仍給佛羅裏達造成至少5人死亡、600萬人缺電以及多處房屋受損,多地被水淹沒的慘象。

  另據古巴國家電視臺11日報道説,8日至10日,“艾爾瑪”襲擊古巴中西部地區,造成至少10人死亡。

  有分析認為,近期頻發的颶風災害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至少有6起龍捲風同時發生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表示,颶風“艾爾瑪”11日在向佛羅裏達州北部和喬治亞州南部移動過程中將減弱為熱帶風暴。該中心同時也警告,颶風構成的威脅依然存在,最強風力仍可達到時速110公里,佛羅裏達東北部各地、喬治亞州東南部地區和南卡羅來納11日晚間都可能會出現龍捲風。

  “艾爾瑪”涵蓋的范圍空前廣闊,從傑克遜維爾向南至邁阿密,狂風和暴雨橫掃整個佛羅裏達半島。從9日夜晚到10日一整天,南佛羅裏達一直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強風導致一些樹木被刮倒,電線也被大風吹斷,造成數萬戶居民斷電。中佛羅裏達部分地區還出現龍捲風,有的大樹被連根拔起。

  據報道,邁阿密地區10日至少發生6起龍捲風和數起海上龍捲風。曾經擠滿了遊客、衝浪愛好者和游泳者的邁阿密海灘已空無一人,大規模的疏散也令邁阿密市中心的街道上空空如也,猶如鬼城。曾經是“陽光之州”象徵的棕櫚樹也被強風刮得七零八落。

  “艾爾瑪”是有記錄以來,大西洋生成的最強風暴。“艾爾瑪”的到來促使佛羅裏達三分之一的人口從該州南部疏散,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撤離。“艾爾瑪”將導致佛州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總統特朗普10日宣布佛羅裏達為重災區,此舉有助于加速聯邦款項發放到災民手中。特朗普表示,將會盡快前往佛羅裏達受災地區視察。

  災難性颶風頻發的罪魁禍首

  據英國BBC報道,過去這幾天,“艾爾瑪”“何塞”和“凱蒂亞”三大颶風在大西洋一起發飆。“艾爾瑪”的強度和破壞力令專家震驚,300公里的風速保持了33個小時以上,使之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威力最大的颶風。

  與此同時,晉升為4級颶風的“何塞”,以每小時220多公里的風速10日穿過波多黎各向西北方向而去。而颶風“凱蒂亞”在墨西哥東部登陸後雖被降格為一級熱帶風暴,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仍然警告,“凱蒂亞”可能會帶來強降雨,導致“山洪爆發、泥石流等威脅生命安全”的災害。墨西哥還剛剛遭受本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地震。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颶風“哈維”剛剛發威兩周之後。“哈維”是得克薩斯州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經歷的強度最大的颶風,造成至少60人死亡、7000座房屋被摧毀的極大破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高級專家阿維拉稱,連續出現兩次4級風暴的情況非常少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學者克羅茲巴赫也發推特説,“同時可見三個風速每小時超過150公里的大西洋颶風,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4次。”

  這樣極端頻發的颶風也引發人們對颶風形成原因的思索。盡管氣象學家對氣候變暖是否影響颶風的生成頻率尚無共識。但毫無疑問的是,全球氣候變暖雖不一定導致更多颶風的生成,但勢必會加大颶風的強度。

  賓夕法尼亞大學氣候學家曼恩表示,現在災難性颶風的增多絕非巧合。他説,過去幾年全球海洋表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最高,同期出現以峰值風速保持時間來計算強度最大的颶風,不僅在南半球,也在北半球;不僅在太平洋,現在也在大西洋,“氣候變化的衝擊不再是溫柔的。我們正在目睹它實時發飆。”

  而邁阿密NBC電視網氣象部主任莫拉萊斯也認為氣候變化對颶風有影響。他表示,今年這樣的颶風發作頻率確實不常見,或許只是“偶發”現象,但氣候變化因素肯定有一定影響。“全球變暖絕大部分由海洋擔當。而海洋的溫度很關鍵。溫度越高,蒸發越多,濕度越大,而濕度是颶風的營養劑。”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期表示,全球自然災害數量自1970年來幾乎翻了兩番,其中美國遭受的自然災害最多。他還稱,近日來世界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嚴重惡化”,風暴和洪水“前所未有”。雖然科學家警告不要把孤立的氣象事件與氣候變化聯繫起來,“但他們清楚類似極端天氣正是未來全球變暖後的日常。”(記者 袁博)

+1
【糾錯】 責任編輯: 鐘玉嵐 李雪梅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71129701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