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外語教授吳雪莉:金發碧眼中國心
2017-07-10 15:49 來源: 中國教育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中國僑網吳雪莉和她珍藏了60多年的國旗。那是上海解放前夕,她連夜排隊購得的。60多年來,每逢國慶,她都要把國旗挂在家門口。尚傑 攝

  吳雪莉和她珍藏了60多年的國旗。那是上海解放前夕,她連夜排隊購得的。60多年來,每逢國慶,她都要把國旗挂在家門口。尚傑 攝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吳雪莉的客廳裏,挂著一幅帶鏡框的小油畫。

  那是蘇聯外教加裏娜臨終前送給她的。畫面裏,有一棵繁茂的老樹,背景的遠山鬱鬱蒼蒼,林木若隱若現,天際間,飄著淡淡的雲朵。

  那是加裏娜回不去的祖國。上世紀50年代,加裏娜來到地處開封的河南大學任教。中蘇關係破裂後,遠在莫斯科的女兒迫于國內政治壓力,宣布與加裏娜斷絕母女關係。此後,加裏娜獨處異鄉。1982年,在92歲生日的前3天,加裏娜溘然長逝,骨灰至今葬在開封市烈士陵園。

  吳雪莉的藍眼睛,不知多少次凝視過這幅畫。

  在這無數次的凝視中,流逝的時光在她的滿頭金發裏,慢慢織出了銀絲。

  吳雪莉,原名Shiley Wood,1925年7月15日出生于地處密西西比河下遊的美國阿肯色州,1946年來到中國,至今已逾70年。

  比加裏娜幸運的是,她沒有“身在他鄉為異客”的悲愴。70年裏,她完成了從一個純正的美國人到一個“純正”的中國人的轉變。密西西比河賦予她生命,黃河則塑造她的靈魂。

  在中國找到家的感覺

  當登上前往中國的客輪時,連吳雪莉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竟會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扎下根。

  吳雪莉在二戰前美國經濟蕭條的陰影下長大,童年給她最深的印象是“父母不停地失業、找工作”。那時,吳雪莉上了6年小學,換了7個地方,在一個地方居住最長也不超過4年。她早已習慣漂泊。

  1945年,吳雪莉和中國農業部特派留學生黃元波結為夫妻。第二年,她跟隨丈夫來到中國。正處于20世紀最動蕩時期的中國,沒能立刻就讓吳雪莉得到渴望的安定。短短兩年間,她和丈夫在南京、上海、陜西等地多次輾轉。她回憶那個逃避戰火的夜晚,人們擠在陜南武功縣火車站焦躁不安地等待火車,劃破夜幕的炮火清晰可見,懷裏的幼子哭鬧不止,吳雪莉的神經,近乎崩潰。

  然而,中國沒有讓吳雪莉等待太久。

  她很快發現,即便在戰亂時期,中國依然有著濃濃的人情味,這讓她格外著迷。

  在陜西,生第一個孩子時,照顧吳雪莉的中國小護士向她祝賀,教她唱中文的《搖籃歌》。吳雪莉至今記得歌詞:“風呀,你要靜靜地吹;鳥呀,你要低低的叫,媽媽的小寶寶快要睡覺了。”

  在上海,她和鄰居們嘮家常。得知吳雪莉正在跟保姆學蘇北話,中國主婦們就全用蘇北話交談,幫她練習。

  她請的保姆,不僅操持家務,而且熟知戲文典故。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中國的民間故事,讓吳雪莉如癡如醉。後來,她初到開封,探究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戲園,了解的第一個中原人物,就是穆桂英。

  來中國前,因為四處遷徙,吳雪莉在美國並沒有交心的朋友。中國人對她這樣一個外國人的友善,讓她感到親切、溫暖。

  西方人外向的性格也幫了她大忙。“她身上有著美國人的爽朗,有著很強的適應性。”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吳雪莉的學生徐有志説。

  新中國成立後,黃元波來到開封主持籌建生物制藥廠。然而令南方人黃元波感到驚訝的是,面對開封話,當他還不明所以的時候,吳雪莉已經能會心一笑。

  1958年,徐有志考入河南大學。讓他驚訝的是,時常看到年輕的吳雪莉和中國老太太們聊天,拉家常。吳雪莉的家門也隨時為鄰居們打開。很多時候,端坐在她家裏的縫紉機前的,都是街坊四鄰。

  如今,吳雪莉已經92歲高齡。街坊們換了好幾茬,但不變的,始終是她們之間的情誼。

  從1946年到2017年,71年裏,很多人問過吳雪莉,為什麼願意留在中國?

  “很簡單,在這裏,我找到了家的感覺。”她一句話,就詮釋了71年的時光。

  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1953年,吳雪莉被河南大學聘為外教,教學生英語。從此,留住她的不僅有中國的人情味,更有她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初教會話課,吳雪莉發現,學生們並沒有因為她是個外國人,就天然地喜歡她的課。照本宣科之下,學生一樣感到枯燥,聽不進去。

  她動起了腦筋。

  河南大學校園古色古香,一草一木都別具風情。漫步在美麗的校園裏,吳雪莉突然想到,能不能把會話課和具體情境結合起來,以此讓學生産生興趣,大膽開口?

  她把會話課搬出教室,在校園裏讓學生用英語來介紹一花、一草、一物;食堂裏,她用英語來描述大餅、饅頭、麵條、米飯;學生們來圖書館借書,赫然發現她就微笑著坐在工位上,想借書?必須用英語!

  別出心裁的授課方式,激發出了學生們的表現興趣和熱情。吳雪莉嘗到了甜頭,她又精心挑選和認真翻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編成中英文對照的講義。她還把童話改編成劇本,把角色分配給學生來表演。課堂上一時精彩紛呈,狼外婆、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各路角色紛紛上臺,歡聲笑語不斷。

  外語學院教授王寶童當時是吳雪莉的學生。他“對吳雪莉佩服得五體投地”。“她上課是動腦子的。外教,重點還是‘教’,一個外國人並不自然而然等于好老師。這是她給我最大的啟發。”

  當時高考,徐有志原本要上北京外國語大學,因為政治運動牽連,他被調入了河南大學。沮喪之下,他卻碰見了吳雪莉,頓時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感。“那時候全國哪有幾個外教啊,更何況她是美國來的,發音非常純正。”徐有志説。當時,河南很多高校沒有外教,也缺乏設備,學生練習聽力必須親自操作老式手搖留聲機。留聲機年久失修,放出的原聲蕭伯納戲劇都變了音,吳雪莉參觀回來,對大家開玩笑:“那裏有一個冒牌蕭伯納!”

  玩笑歸玩笑,真較起真來,學生們都説她很“嚴厲”。吳雪莉對論文制定了極其嚴格的規定:從論文選題到定寫作提綱,每個學生至少要面談4次,文章在2萬字以上,絕不允許抄襲。曾有人故意挑戰她的規矩,在文章中混入抄襲的一段,然後交給她看。沒想到,吳雪莉一眼就看出哪段是抄襲的,而且準確地説出是哪份期刊的哪篇文章,于是眾皆嘆服。

  有時候,其他指導老師看不下去學生為論文受的委屈,出面向吳雪莉求情:“學生看著挺不容易的,下的功夫也不小,讓他們通過吧?”“不行,這問題免談。”對求情吳雪莉一概不聽,“現在要求嚴格,將來他一生都受益無窮。”如此幾次,再也沒有人向她求“論文情”了。

  回想吳雪莉對外語學院的貢獻,外語學院院長、吳雪莉學生高繼海感慨良多。

  “她不僅僅在教學上成績突出,更為外語學院打下了發展的根基。”高繼海説。

  改革開放後,河南大學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批為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吳雪莉以20余年的教齡和駕輕就熟的業務,當之無愧地成為首批研究生導師。

  那時候,吳雪莉有“三多”:開課門數最多(一學期5門課),課時最多(每周14節),批改學生論文最多。她毫無怨言,但是憂心忡忡。“我一點不為自己的能幹感到自豪。”她説。

  “我退了,老了,怎麼辦?年輕人誰能頂上去?”她把這個問題拋出來,既問別人,也問自己。

  她親自挑選有潛力的年輕人,找他們談心,指導他們閱讀,幫他們定研究方向。王寶童喜歡詩歌,于是接下了英國詩歌課的教學;徐有志對文體學頗感興趣,便承擔起這門課;呂長發對英美戲劇很有心得,于是選定戲劇方向……她還挑選優秀的研究生組成第三梯隊、第四梯隊,把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地向上輸送。

  如今,外語學院已是河南大學數一數二的王牌學院。“可以説,以吳雪莉為代表的那一批老教授,奠定了外語學院的發展骨架。”高繼海説。

  “我是中國教師”

  1989年,開封市授予吳雪莉“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吳雪莉把獲獎證書保存至今。

  打開證書,8個大字異常醒目:忠誠人民教育事業。

  早在197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特批下,吳雪莉加入中國國籍。從此,再有人喊她是“外教”,她都會認真地糾正:“我現在已經不是外教了,是和其他老師一樣的中國教師!”

  吳雪莉的母親道遜夫人,是世界和平理事會委員,與著名記者斯特朗是摯友。在母親和斯特朗的影響下,吳雪莉對中國人民抱有深厚的感情,在中國生活幾十年,更讓她深深地愛上這片土地和人民。

  從1979年開始,每隔幾年,吳雪莉都會回鄉探親。而每次探親的那幾個月都會成為她最忙碌的時期,介紹、宣傳中國的情況是她的主要工作:中國的悠久歷史,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國婦女的地位……在她的侃侃而談中一一展現。有時候,連吳雪莉自己都搞不清楚,她是在向自己的同胞介紹另一個國家,還是向不了解情況的外人介紹自己的國家。

  一個故事廣為流傳:三年困難時期,外國親戚給吳雪莉家寄來洋麵粉,孩子們吃完後還想吃,跟她説:“媽媽,太好吃了,再讓他們寄來點吧。”吳雪莉脫口而出的是:“不可以,我們要靠自己生活,不能依賴別人。再説,寫信向國外要食品,説我們吃不飽肚子,對咱們國家影響也不好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又是大煉鋼鐵,又是到農村下田、耕地、插秧,吳雪莉身為外國專家,沒有一次缺席,反而搶著幹重活累活。在水田插秧時,有女同學害怕螞蝗不敢下水,吳雪莉褲腿一卷,“撲通”一聲就跳了下去。

  這讓徐有志不住感慨,“那一刻,覺得她比中國人還中國人”。

  在高繼海的記憶裏,吳雪莉給了很多學生母親般的關愛。

  高繼海原本高考志願填的是河南大學的英語專業,但因被人頂替,他只能去了另一所學校學習化學。不甘氣餒的他,畢業後依然堅持自修英語。1980年,他報考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研究生,成績門門合格,但分數都不高,收與不收,全憑吳雪莉一句話。

  了解到高繼海坎坷的經歷,吳雪莉當即拍板:“這個學生不收不行!他有志氣!我有信心把他帶出來!”

  高繼海果然沒有辜負吳雪莉的期望,後來,他不僅拿下了河南大學的碩士,還拿下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博士。至今,不忘師恩的高繼海依然每年堅持給吳雪莉過生日、過耶誕節。每逢這兩天,他便組織起師友,到吳雪莉家中好好熱鬧一番。吳雪莉每年的體檢,他也親自安排,親自探視。

  她教過的、沒教過的學生,只要聽説過她的故事,沒有對她不敬佩的。

  2012年,河南大學迎來百年校慶。外語學院的校友們紛紛回校,聽説吳雪莉也要來校參加慶典,大家聚集在校門外,等待和她一起合影。

  不巧,吳雪莉坐的車出了故障,沒能準時趕來。

  沒有人離開,人們耐心地等待。十幾分鐘後,吳雪莉的車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她下車,和每個人愉快地打著招呼,慢慢走向為她預留的座位。(本報記者 高毅哲)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夏
相關新聞
  • 美國教授品讀上海“明止堂”字磚館
    上海嘉定的“明止堂”古字磚博物館對民眾免費開放已有20余年。“明止堂”主人朱明歧生于1959年,是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字磚收藏緣于他長期以來的萬卷古籍收藏,古籍中對于古字磚的記載,早已引起他的注意。
    2017-07-07 08:23
  • 一個美國人耗時7年 將徽州古宅打包到波士頓(圖)
    題:耗時7年,花費1.25億美元,她將徽州古宅打包到波士頓,守護中國人“家”的模樣  這幾天,第41屆世界遺産大會在波蘭召開。在蔭餘堂即將被賣掉的節骨眼上,南希和黃家人見面了,她説明來意:將蔭餘堂原樣搬到波士頓復建展出。
    2017-07-06 15:18
新聞 評論
美國頻道正式上線
聯繫我們

不罷工了!美國演員工會新合約到手

不罷工了!美國演員工會新合約到手

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談判、罷工威脅、三日延期以及六小時的會談之後,美國演員工會(SAG-AFTRA)和電影&電視制片人聯合會(AMPTP)終于在本周二清晨達成了一項新協議。[詳細]

BBC年度改革對抗"美國文化入侵"

BBC年度改革對抗"美國文化入侵"

據英國《衛報》報道,BBC承諾將提供比對手更為廣泛的節目選擇,並更好地反映英國的多民族元素。[詳細]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71129651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