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本土口述史學發展的美國鏡鑒
2017-06-05 10:4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作為記者,尤其是十餘年來持續做過一些海內外名家的長篇專訪,我自然會樸素地用到口述歷史(口述史學)的生産策略。較為明確地從學理上認知口述歷史,還是在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2009年秋天仙逝之後,我注意到唐先生1959年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師長輩的阿蘭·內文斯較早倡導和使用“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一詞,它被唐先生簡述為“口述歷史並不是一個人講一個人記的歷史,而是口述史料”。1948年,哥大正式成立“口述歷史研究室”,唐先生在博士候選人階段即較早加入該研究室1957年正式設立的“中國口述歷史計劃”。

  唐先生後來編纂的《胡適口述自傳》《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等,對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實踐,産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2013年春,我開始留意到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所長、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祥銀博士在這“一畝三分地”上的精耕細作與豐碩成果,1979年出生的他,早在1999年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讀本科二年級時就開始接觸和研究口述歷史;2004年從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史係碩士畢業後不久,就出版了第一部專著《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2007年自香港中文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後,楊祥銀本來有機會加盟江浙地區的一些名校,但綜合權衡下還是回到故鄉,在溫州大學創立了國內高校第一個專門的口述歷史研究機構。作為1970年代末出生的學人,楊祥銀博士的踏實治學和不慕虛名,由此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新近出版的《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2月)正是楊博士的第二部專著,它源於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研究”。在我看來,書名裏有兩個關鍵詞,“現代”對應的是內文斯1948年在哥大成立“口述歷史研究室”這一標誌性事件——其時代背景是“手寫記錄”的衰退和歷史學家們對技術侵襲導致歷史記錄重大缺漏的擔心,此前,美國學者與相關機構對口述訪談方法其實也有一些倡導與實踐。通過第一章“導論”、第二章“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的起源與誕生”、第三章“精英主義、檔案實踐與美國口述史學”的細緻梳理,楊博士主張“應該將口述歷史視為‘複合概念’和開放性學科”。

  誕生之初,哥大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多以二戰將領、財閥等精英人物為主,“以填補現存文獻記錄和空白或者彌補其不足,即強調口述史學的檔案功能與史料價值。”自第31任總統胡佛以降,13任美國總統都有對應的總統圖書館與口述歷史計劃,它們較多地收集了與總統有關的口述歷史資料,再鮮明不過地體現了其精英主義特徵。當然,經過二十餘年發展,這種精英主義口述歷史實踐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已擴展成一場席捲全美的口述史學運動。

  “學”是理解《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研究》的第二個關鍵詞。“口述史學在當代的發展呈現出一個相當明顯的輻射走向,它發端於20世紀中葉的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於英國和加拿大,而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逐步流行於世界各地。”楊祥銀博士跳出了將口述歷史僅僅當作歷史學一個分支的窠臼,其新著中第四、五兩章堪稱全書中最為出彩和最具學理厚重感的部分,它們分別是:美國口述史學與“新社會史轉向”,美國口述史學的理論轉向與反思。隨着1960年代以來美國新社會史思潮和一系列社會激進運動的衝擊與影響,美國的口述史學被廣泛應用於少數族裔史、女性史、勞工史、同性戀史、家庭(家族)史與社區(社群)史等領域。作者的博士論文是《殖民權力與醫療空間:香港東華三院中西醫服務變遷(1894-1941年)》,對近代醫療衞生史和新興學科如“敘事醫學”的鑽研與關注,使得楊祥銀在論述美國口述史學的“新社會史轉向”特別是它在醫學領域(如艾滋病防治與老年醫學等)的運用時,顯得較為從容。

  在楊博士的界定裏,口述史學是二戰後興起的為數不多的兼具學術研究意義、社會行動議程與公共歷史價值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由於口述史學和人類記憶的複雜性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越來越多的歐美口述史家認為,在基礎性的檔案價值之上,口述歷史更應該作為一種“文本(Text)”來理解其意義的生成與詮釋過程,所以第五章《美國口述史學的理論轉向與反思》通過“記憶轉向”、“敘事轉向”與“共享(的)權威:口述歷史關係反思”三個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值得注意的是,實踐性和操作性仍是口述史學的基礎性特徵,理論性視角的介入只是服務於更清晰地理解這一方法論和新興學科。

  就像錄音磁帶的發明在1940年代為口述史學的正式誕生提供了技術便利一樣,1990年代以來興起的數字化革命,極大地改變了美國口述史學成果的記錄、保存、編目、索引、檢索、解釋、分享與呈現,而這正是第六章“數字化革命與美國口述史學”所要處理的內容。

  當下中國,得益於定宜莊、馮驥才、陳墨、崔永元等各界實踐者和2004年成立的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這類機構的推動,口述史學的發展可謂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前年夏天首次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價值的轉變與轉變的價值:口述史中全球視野下的社會變遷”就是一個討論環節——“公共史學”的舶來概念,近年來也日益為中國公眾所熟悉——口述歷史是推進“公共史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學成執教以來,楊祥銀博士不僅撰著了《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和《美國現代口述史學研究》這樣的專著,主編了《口述史研究》這樣的學術集刊,還帶領學生展開基於溫州當地的口述史個案採集、研究和“溫州人口述歷史數據庫”的籌備。因此,其新著中第七章“美國口述歷史教育的興起與發展”和第八章“美國口述史學的法律與倫理問題”,對於推動本土口述史學發展、盡量少走彎路,就具有特別的鏡鑒價值。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何險峰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25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