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果子,這個在中國街頭常見的小吃,如今已風靡大洋彼岸,成為紐約街頭爆款,知名度不亞於披薩和墨西哥煎玉米卷(tacos)。
《紐約時報》評價很高的這家煎餅店老闆蘇永邦,是一名美國小夥,曾經在中國學習並生活過一段時間,他發現煎餅非常美味。
去年4月,他聯合也在中國生活過的好朋友,在紐約開了自己的食品攤位賣煎餅。沒想到爆紅,生意特好。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漂洋過海後的煎餅價格也是不菲,這是他們的菜單。在中國,一般來説一個煎餅售價折合不到1美元,但是在美國一個可以賣到15美元。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美國的煎餅當然也根據當地的飲食偏好進行了改良。
餡料就五花八門:香菜和炸餛飩皮,焦糖色烤豬肉、表皮油亮的烤鴨以及用紹興黃酒泡的撕碎的深色雞肉等等。它不像小吃,更像三明治。
外國人民吃煎餅,當然用刀和叉……
在外國社交媒體上,這些煎餅店好評如潮。
“味道太讚了,薄脆裏包裹着雞蛋,配上海鮮醬、蔥、香菜、辣椒和鴨肉,還加了炸餛飩皮。”
“圍觀了攤煎餅的整個過程,簡直令人着迷。”
口水不要停~
中國美食走向世界,我們來盤點一些在國外受歡迎的中國美食。
一位80後的美籍華裔Jason Wang,用父親從家鄉西安帶來的家傳食譜在紐約創造了“西安名吃”(Xi'an Famous Foods)連鎖餐廳。每年吸引14萬名顧客,被世界知名雜誌《Time Out》評為美國17家最好中餐館的第二名。
肉夾饃、扯麵、涼皮、泡饃等,讓許多紐約人趨之若鶩。
而在美國哈佛大學門口,老外們為了吃上一口熱騰騰的包子,不僅要花大價錢,還要排長隊!
Tom's Bao Bao包子店有着口味各異的中國傳統和波士頓特色口味的包子:豬肉包、咖喱牛肉包、香菇青菜包、雞肉包子、龍蝦包子……
這裡的包子看上去十分精緻,不過價格也不菲,一個最少需要3美元。
鎮店之寶是40塊人民幣的龍蝦包,鮮甜的龍蝦肉配上薄薄的包子皮,一口咬下去,回味無窮……
在今年的俄羅斯新年集市上,中國的糖葫蘆從匯聚世界各國的美食中“脫穎而出、一炮而紅”,平均每天賣出8000根!可謂是甜進了俄羅斯人的心坎兒裏!
中餐為啥強勢吸粉?
為什麼中餐受歡迎?味道好、種類多,當然就不用細説了。如今,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去國外旅游,都能看到中餐的身影。
在國外,相比如炸薯條、漢堡等食品,中餐葷素搭配,應該可以稱得上是健康食品了。炒菜的熱量相對較低,蔬菜豐富,蒸菜幾乎不油膩,湯、面類食品也是十分健康的。
有些在國外十分流行的中餐美食,可能我們中國人都沒有聽説過,有的人會認為這對中餐有着很不好的影響。其實世界各國人的口味並非是統一的,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良創新,包容融合,在不損害傳統中餐的手藝和文化的前提下,更能讓中餐走向世界。
不得不提的是,中餐在海外的營銷方式也超越了傳統的餐廳銷售,變得更加自由和靈活。
在美國,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宣傳中國小吃就有着不錯的效果。住在奇諾(Chino)小鎮的李小姐,經營着名為“Amy私人廚房”的粉絲網頁,專門製作和售賣風味小吃,一週限定接20個訂單,客戶得開車到奇諾取貨並付款。
另外,如今一些“本色”的中國小吃也搭上了“網購”的順風車,以網絡為銷售&&,在海外市場上大獲好評。比如老乾媽,現在全球各大電商超市都有她的身影。
衛龍辣條也開始征服世界。
80後創客將牙籤牛肉通過微博、微信等&&銷往新馬泰等國家。
中餐數次申遺,卻未能如願
截至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飲食文化遺産共有7項,分別為法餐、日本料理和食、地中海飲食、墨西哥傳統美食、土耳其Keskek、維也納咖啡館、韓國越冬泡菜。卻還沒有中餐的位置。
其實,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烹飪協會的推動下,中餐已經申遺過數次,但一直未能入選。中方提交過的中國美食代表作有:廣式燒鴨、剁椒蒸魚扇、杏香蝦排、蒜香雞翅、五香凍羊糕、揚州炒飯、文思豆腐羹、梅幹菜燜牛排等。
選擇哪幾道菜是個大難題。當然,如果中餐能整體申遺是極好的,畢竟中餐已經走向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