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中,豆類過去是上不了&面的食物成分。這幾年,豆類家族卻開始在美國食尚界“爆紅”:不管是黃豆、豌豆還是蠶豆,從百姓主食、超市零食到頂級餐廳精心烹飪的招牌菜,豆豆們開始唱主角。
專家説,同樣富含蛋白質,豆類比肉類更健康,種植成本低且能改善環境,簡直是大自然良心饋贈。
【肉失寵,豆上位】
西方人時下講究如何吃得健康、吃得環保,豆類因此從眾多食材中脫穎而出,尤其動搖了肉類作為傳統蛋白質攝取主要來源的地位。
“今後數年豆類將成為暢銷食物,原因有很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研究員阿納斯塔西婭·阿列瓦説,“即使天氣差,它們也能扛得住,産量穩定,還不破壞環境。另外,它們很扛餓,營養豐富,比肉便宜多了。”
在營養學家眼中,豆類簡直就是營養標兵:富含人類所需“第一營養素”蛋白質,營養價值上可與動物蛋白等同;脂肪含量低,不僅不含膽固醇,它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質異黃酮還能降低膽固醇;另外,它的血糖指數也比較低,能促進脂肪分解並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富含膳食纖維,卻不含讓部分人群過敏的麩質……為數不多的缺陷就是和多數肉類、海鮮一樣所含嘌呤較高,有痛風之類關節病的人不宜食用。
歐睿信息諮詢公司數據顯示,發達國家近年肉類銷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而豆類銷量不斷增長。2015年,美國豆類銷量增長8%,漲幅幾乎三倍於肉類。
根據另一市場研究機構英敏特公司報告,近年全球對豆類需求也在不斷上漲,特別是用豌豆瓣或紅扁豆製成的食品,需求相當旺盛。豆製品也不再局限於超市一隅,委身罐裝食品區或沙拉吧,而是全面佔領食品市場,特別是在零食界,含豆類成分的零食越來越多。
【從“龍套”到“主角”】
別看豆類今日風光,曾幾何時,它們也經歷過遭人冷落的寂寞歲月。
“起初人們一提起豆,想到的就是比薩店沙拉吧裏罐裝紅蕓豆,”經營豆類的“高頓牧場公司”的史蒂夫·桑多説,“而實際上,豆類世界遠比這豐富多了。”
桑多14年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納帕谷創建公司時,銷量着實慘澹,一週能掙100至200美元就該謝天謝地了。“連納帕農場主市場都打不進去,因為他們覺得(賣豆子)挺怪異的,”他回憶道。
桑多的生意直到遇見托馬斯·凱勒才有了起色。這位美國名廚兼飯店老闆曾獲評“美國最佳大廚”,是美國唯一同時擁有兩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廚師。他經營的納帕谷餐廳、法國洗衣房餐廳和珀塞餐廳早已成為當地地標。不難想象,凱勒的光顧會給桑多帶來怎樣的廣告效應。
“自打他開始買豆,鎮上每名廚師都想買,”桑多説,“一夜之間,豆子成了當紅明星。”
過去,食品廠商總想把豆類悄悄列到食品成分表末尾,怎麼不起眼怎麼來。現如今,從意大利面到餅乾薯條、穀物早餐,處處可見豆類及豆粉成分,製造商還喜歡大張旗鼓將它標注出來,以示産品健康環保。
“我們有很多辦法將豆子調製成人們喜歡的口味,”豆製品零食企業“良豆公司”創始人薩拉·華萊士説,“你去食品雜貨店隨便一排貨架看看,幾乎總能找到一些以前沒有的豆類小食品。”
華萊士2011年創建“良豆公司”時,推出烤鷹嘴豆零食系列,市場反應冷淡。顧客們不清楚這包零食到底拿什麼做的,零售商們也不知道該把它歸到哪個貨架上。不過短短幾年,這些零食就登陸好市多等大型連鎖超市,2015年銷量翻了一番。鋻於連鎖便利店巨頭7-ELEVEN等商戶紛紛簽訂銷售合同,公司預計今年行情還會更好。
事實上,從專賣店、小眾品牌店到大型連鎖超市,豆類早已大舉入侵零食市場。食品業巨頭百事公司在“多提士”零食系列中推出一款豆子做的薄脆片,通用磨坊食品公司旗下休閒食品品牌“食必美味”也嘗試用豆類做零食主要原料。
【種豆更環保】
聯合國糧農組織一直推動全球範圍內推廣豆類種植和消費,除了豆類本身營養豐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種植豆類對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按照糧農組織説法,隨着經濟發展,民眾攝取蛋白質的主要途徑從便宜的植物蛋白慢慢轉向肉類、乳製品等動物蛋白,但後者生産過程佔用的礦物性能源、土地和水資源要比前者多得多。研究顯示,農産品生産過程排放的有害物質中,有一半來自乳製品和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
聯合國2010年一份報告中寫道:“由於人口增長,動物産品消費旺盛,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預計將大幅增加。但不同於礦物燃料,我們難以尋找食物的替代品:大家都要吃飯。因此,唯有在全球範圍內切實調整飲食結構,減少對動物産品的需求,才有可能大幅削減這種影響。”
為盡量降低農業領域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帶給全人類的挑戰,聯合國已着手向更多國家和農場主推廣豆類種植。糧農組織這樣宣傳:豆類需求旺盛,目前供不應求,且豆價是小麥價格的二至三倍,不愁讓農戶賺上一筆。然而,僅僅這些理由,不足以打動所有人。
加拿大豆類協會可持續發展部門主管丹尼斯·特萊莫林説,豆類單産量比不上小麥、玉米等穀物,部分地區農戶種植豆類的經驗不如種小麥、玉米、稻穀那般豐富,對抗病蟲害還做不到得心應手……這些現實因素導致不少農戶對種豆心存疑慮,更傾向於經營自己熟悉的作物。
豆類協會服務於加拿大眾多豆類種植戶和出口商,而加拿大是全球最大豆類出口國,産品主要流向印度。印度擁有大量奉行素食主義的人口,是全球最大豆類生産國和進口國。工作中,特萊莫林遇到不少起初不願嘗試種豆的農戶。他們心想:“我對什麼(作物)了解,就種什麼;我家地頭種什麼管用,我就種什麼。本來好好的,再添點我不熟悉的新東西,可能不太容易。”
特萊莫林認為,推廣豆類種植的廣告詞應該換一個角度:豆類耐旱,需水量小,根部吸收土壤深層養料和水分的能力優於穀類作物,而與它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因此種植過程中不需要施加對環境有影響的人工合成氮肥。事實上,豆類和穀物作物輪作、間作,還有助於充分發揮和培養土壤肥力。
“當我們談及可持續發展,這才是豆類作物最引以為豪的地方,”特萊莫林説。
這位豆類專家認為,環保是當今世界的重要主題,要想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且不增加環境負擔,種豆無疑是條正道。
“如果我們需要在2050年前養活90億人口,我們就得提高糧食産量,但不能加重污染程度,”他説,“事實上,我們可能還得改善環境。”(王鑫方)(新華社專特稿)
-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將訪華
2017-03-15 15:49
-
美國東北部遭遇暴風雪
2017-03-15 14:08
-
美國務院:尋求與中國建立結果導向的建設性關係
2017-03-15 08:10
多部華語片將亮相第60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第60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將於4月5日至19日舉行...[詳細]
湖人讓健康莫茲戈夫“賽季報銷”
去年夏天,湖人和莫茲戈夫簽下了一份4年總價值6400萬美元的合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