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延春,1970年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山西彩塑)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山西長治彩塑藝術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彩塑的修復、重塑與研究工作。
中國古代雕塑以線體結合的造型與繪塑一體的寫意傳統,巍然於世界雕塑之林。一代一代匠師以其心手相印的智慧表現,將黏土化為富有生命的形體,以彩繪賦予人物神采,將造像法融入靈活自由的表現,使中國彩塑別開生面。儘管表現的多是宗教題材,卻折射出現實之光輝。
而自20世紀初葉,隨着西風東漸,西方造型藝術價值體系的引入與50年代蘇聯藝術教學模式在我國高等美術院校教學中的確立,民族傳統雕塑曾一度受到巨大衝擊而被邊緣化,這造成了本土雕塑傳統從精神到樣式的雙重斷層。幸而一批雕塑家、民間匠師和理論家,深入體悟與反思本土雕塑傳統,逐步恢復了東西方雕塑雙峰並峙的格局。
史延春正是在這一歷史節點,承襲了本土雕塑藝術的衣缽。他在古代雕塑修復與重塑工作中,將家族技藝的小傳承轉變為以歷代彩塑精品為師的大傳承。在個人創作方面,史延春在深刻領悟古代雕塑造型規律和審美精神的基礎上,又吸納了學院派的形體結構意識,豐富和強化了本土彩塑的藝術表現力,為新時代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疆界的拓展作出了一定貢獻。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沁源民俗剪紙的起源無文字記載。根據近年發掘的一些古墓、殘碑、民間傳説、詩詞、古文和明清剪紙稿樣,結合現代剪紙實物風格特徵,研究人員初步推斷沁源民俗剪紙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據推斷,沁源民俗剪紙起源時確切地説不叫剪紙,而應叫剪刻。因為當時是用樹葉、樹皮、獸皮作為剪刻原料加以發揮創作的。漢代後期沁源民間剪紙藝術開始普及,當時有一首民歌雲 :“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説明漢代時,一般婦女都會動手剪刻。南北朝時期,大山深處的沁源人才見到紙張,之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
從技藝形式上看,沁源民俗剪紙分兩種,一種是單色剪紙,另一種是多層彩色堆剪工藝剪紙。沁源單色剪紙和其他地區的剪紙類似,既有北方剪紙的淳樸深厚、粗獷之美,又有南方剪紙的秀麗纖細、明快柔美之味。沁源多層彩色堆剪工藝剪紙,則採用白描手法,以線條作框架的主色調,加以彩紙來襯底的技法。其技藝有交叉裱法、錯位裱法、堆襯裱法、多襯疊裱法等多種方式,且具有至純至美的現代氣息和藝術效果。從表現內容上,沁源民俗剪紙突破了傳統的賀喜、吉慶、祈福、祝壽等日常生活的狹小題材,而觸及到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廣闊領域。"
壺關秧歌(HUGUAN YANGKO-A RURAL FOLK DANCE):壺關秧歌形成於明末清初,起初是一種民間社火的表演形式,經常在街頭、飯場、打谷場和炕頭演唱,只有打擊樂沒有弦樂,稱為地圪圈秧歌,也叫幹板秧歌。
1960年,老一輩藝術家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弦樂,並編排出多種壺關秧歌劇目,如《打酸棗》《雇驢》《蘇姐姐夢夢》使壺關秧歌的代表性劇目,故事情節接地氣,唱腔悅耳動聽,被專家和觀眾譽為“太行山上小黃梅”,2007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四景車(FOUR CLEVER DESIGN FLOAT):四景車是山西省平順縣城西北社鄉每年農曆三月舉辦的九天聖母廟廟會進行的傳統民俗表演的道具,由當地民間木工藝人創造,也是木製品從實用性到藝術性和觀賞性的一個昇華。
李建軍,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布貼畫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布貼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朵稀有奇葩!布貼畫是採用五顏六色的布和絲綢手工粘貼而成,布貼畫主要分佈於我國華北地區,現已基本瀕臨失傳。布貼畫色彩斑斕,惟妙惟肖,讓人嘆為觀止!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畫自然流暢、工藝精美、情趣各異、風格獨特,適合於裝飾不同居室、場所.它作為室內裝飾品和藝術禮品,在國內外備受歡迎。
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是壺關陶瓷悠久歷史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以生産大型陶瓷貯缸為主導産品,在日用陶瓷、工藝陶瓷領域均有一定拓展。産品主要滿足酒類、食醋、化工、醫藥等企業貯藏需要,具有無滲漏、耐腐蝕、大容量等特點。“利用壺關當地原料生産大型無滲漏陶缸的研究”課題,2012年獲山西省科技成果證書,2016年“金太行”商標認定為山西省著名商標,2017年公司被評為“山西省優秀民營企業”。太行陶瓷既是壺關陶瓷行業的傳承者,又是振興壺關大陶瓷的後來人。將繼續秉持壺關制陶人不屈不撓的疙瘩精神,開創壺關陶瓷嶄新局面。隨着2019年長治·壺關“太行陶”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太行陶瓷地域文化品牌影響力將不斷擴大。公司將繼續推出富於地域文化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系列陶瓷産品,打造陶瓷文化體驗區、陶瓷創新實踐基地和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等多元化文化空間,促進太行陶瓷的良性發展。
上黨梆子(SHANGDANG BANGZI):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 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 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長治市上黨梆子劇團,是山西省“四大梆子”的代表性院團,成立於一九九三年,全額事業單位,全團共計93名。先後排演出一批優秀劇目,如:《闖幽州》《漢陽堂》《忠烈千秋》《秦香蓮》《三關排宴》《楊門女將》《打金枝》《潘楊訟》《白蛇傳》《於成龍》《黃鶴樓》《紅軍故事》等。 2008年6月由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長治市上黨梆子劇團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單位。 2006年應文化部邀請晉京演出,在全國政協禮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16年我團的保留經典劇目《闖幽州》參加了首屆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2016年我團的新創劇目《瀟灑走一回》列入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目前, 劇團具有正高職稱人員3名,副高職稱人員9名,中級職稱人員26名。其中,“杏花獎”演員14名,“二度杏花獎”演員2名,“紅梅獎”演員4名,“牡丹獎”演員2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張志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崔嫦娟、李學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袁有順、趙艷琴、索偉琴、李慧琴、常海湘、李彩青、郭棟傑。
2014年山西省文化藝術周歐洲行期間,李建軍老師受到聖馬力諾共和國總統親切接見,作品“桃花扇”贈送聖馬力諾共和國總統。蝶翅畫是中國獨有的畫種,早在明朝時期就已出現,屬於一種工藝美術品。它以天然蝴蝶翅膀為材料,全手工剪貼而成,魯迅先生曾讚其為“缺門、獨門、冷門的文化瑰寶”。由於蝶翅需要經過嚴格的甄選才能採用,製作一幅大型蝶畫,要採用數百種上萬隻蝴蝶、耗時幾年。
"八義窯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合作,採用新材料,設計製造。長治窯是古代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晉東南地區長治縣八義鎮,瓷窯分佈於八義村、東山村、南泉莊一帶,故文獻中也稱之為八義窯。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彩瓷最早的紅綠彩由八義窯首創,長治八義窯不僅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瓷窯之一,而且其率先創燒了紅綠彩瓷,開創了我國瓷器史上多彩裝飾的先河,堪稱中國彩瓷的鼻祖。八義窯紅綠彩作為“第一抹瓷上彩虹”,開創了中國瓷器史上多彩瓷飾藝術先河。為以後的五彩、鬥粉、粉彩、淺絳彩瓷的出現,起了重要的啟迪作用。起源於宋金,興盛於元明,衰亡於明末清初,雖然僅作了短暫的停留,但對中國的制瓷業影響與貢獻卻是巨大的。
繪畫題材豐富,以花卉、魚鳥、文字、人物為主,最具特色的是開光文字圖案。瓷上繪畫以寫意為主,兼有工筆、勾畫、填涂技法嫻熟,多以紅彩勾邊,內填深淺不同的紅色,綠彩繪葉或點花心,黃彩或點或線輔以裝飾。紅綠彩碗輪旋規整,底足間有溝槽,胎色多為土黃,碗外施半釉,碗心及圈足留有五個支燒痕。紅綠彩塑像彩繪以紅色為主,綠色為輔,形象自然生動、紋飾線條流暢,極具藝術性。紅艷綠翠的紅綠彩瓷,不僅滿足了民眾對陶瓷的日用所需,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熱烈喜慶祥和的美的享受。"
山西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也就是農曆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社火規模巨大,是集音樂、表演、器樂、雜技、繪畫為一體的群眾性的傳統民俗文化藝術活動。其由來已久、源自古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説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産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並且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2006年,長治市潞城區申報的“民間社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上黨落子(SHANGDANG LAOZI)民間也稱“鬧戲”,是山西省五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廣泛流佈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個支流,約在清道光年間流入黎城,同當地語言、民歌相融合,逐步發展為具有上黨鄉土風貌的劇種。上黨落子的表演風格粗獷樸實、大氣豪放,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唱內容通俗易懂、親切感人,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戲曲班社分別受到上黨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響,在清光緒年間,上黨落子逐漸形成東路、西路兩個藝術流派。兩者在藝術上又相互借鑒和吸收,風格逐漸統一,最終形成今天觀眾所熟悉的上黨落子。 2008年6月7日,上黨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劇團簡介: 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始建於1954年6月,前身是山西省長治專區人民劇團二分團(俗稱“專二團”),在建國後各個時期對當地文化事業發展和傳統劇種保護傳承做出過傑出貢獻。該劇團演職人員行當齊全、陣容強大,現有國家一級演員3名,國家二級演員、演奏員14名,中級演職員30余名。歷年來,多名演員獲得國家、省級獎項,分別有中國戲劇梅花獎1名、山西省戲劇杏花獎4名以及黃河流域戲劇紅梅金獎、銀獎若干名。該劇團曾經拍攝的舞&藝術電視片《楊七娘》、戲曲電影《佘賽花》在山西省乃至全國都頗具影響。目前,該團的常演劇目中不僅有久演不衰的傳統劇目《穆桂英挂帥》《徐策跑城》《醉陳橋》《穆桂英大戰洪州》《程咬金招親》《忠保國》《回荊州》《白溝河》《楊七娘》等,還有移植劇目《成敗蕭何》《三關明月》《兩狼山上》《孫安動本》《九江口》《火焰駒》《貞觀風雲》《五女拜壽》以及現代戲《杜鵑山》《楓葉正紅》《第一書記》《魏拯民》等優秀劇目。 1956年,“專二團”由著名作家趙樹理帶隊,攜《開渠》《茶瓶計》《搜杜府》《斬子》等劇目赴京演出,《人民日報》曾發表署名文章對上黨戲曲的演出做出了讚揚和肯定。 1995年,國家一級演員郭明娥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標誌着上黨落子躋身全國優秀劇種行列。 2012年5月,應文化部、中國劇協邀請,大型現代戲《申紀蘭》參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活動,讓首都觀眾再次領略到了上黨落子的風采。 2013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國家一級演員傅永亮隨長治岀國演出團赴韓國、法國參加演出。上黨落子《徐策跑城》再一次展示了中國戲曲表演程式和上黨戲曲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帽翅功表演引起了韓國和法國觀眾的極大興趣和驚嘆。這兩次岀國表演實現了幾代上黨戲曲人的夢想,為我們的上黨戲最終跨出國門,走向世界開了先河。 2018年,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赴安陽參加第二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展演。 2019年7月,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赴昆山參加了“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演出”。同年9月,長治市上黨落子劇團赴太原參加山西省第二屆藝術節暨第十六屆山西省“杏花獎”評比展演,並一舉奪得“杏花獎新劇目獎”“杏花獎編劇獎”和“杏花獎演員提名獎”三項大獎。 2022、2023年,多次赴山東濟南、聊城參加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活動。 “武安生,潞州長”,近200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戲曲人的言傳身教、精雕細琢、探索創新,上黨落子這個古老劇種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裏綻放着異彩,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輝。
沁州三弦書 (QINZHOU SANXIANSHU)沁州三弦書是流傳於晉東南沁縣、武鄉、沁源、襄垣和晉中左權、榆社等地的傳統曲藝形式,是北方鼓書藝術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種。 2008年,長治市沁縣申報的“沁州三弦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長子縣享有“響銅樂器之鄉”的美譽,是我國最早生産響銅樂器的地方。從盛唐到今天,儘管飽經滄桑,但絲毫沒有改變響銅樂器的地道品質。直到今天,響銅樂器製作這一典型的民間手工技藝仍然備受關注,無論是鄉士風味十足的地方戲曲舞&,還是國家大劇院的聚焦之地,響銅樂器總是獨佔鰲頭,是華夏大地上無可代替的瑰寶。
2008年,長治市長子縣申報的“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襄垣炕圍畫(KANG-SIDE PAINTINGS OF XIANGYUAN)在山西民間炕圍畫界素有“南垣(襄垣)北代(代縣),原平不賴”之説。晉東南的襄垣炕圍畫作為百姓民俗生活的一部分,是農耕文化思維觀念的産物,具有鮮明的生活實用價值、審美藝術價值、德育教化功能。
襄垣炕圍畫於2008年被收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襄垣鼓書(XIANGYUAN GUSHU)是一種山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起源於山西襄垣,流行於上黨地區。又稱鼓兒詞、襄垣調。相傳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藝人成立了“三皇會”,藉以傳授鼓書和算卦,使鼓兒詞代代相傳,並在曲調上不斷有所豐富和改革。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書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擊節,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有慢板、快板兩種。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襄垣縣申報的“襄垣鼓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潞安大鼓(LU’ AN DRUM)潞安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漢族傳統鼓書暨鼓曲形式,又稱“潞安老調”,因流行於古潞安府(今山西省長治)一帶而得名,另外還有“幹板腔”和“潞安鼓書”等別稱。潞安大鼓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不容樂觀,仍存在經費緊張,演員流失嚴重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2006年5月20日,長治市上黨區申報的“潞安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上黨樂戶班社是山西省長治市的傳統民間音樂。中國的樂戶文化發源於商朝,在《周禮》一書中就有明確記載。山西長治市的上黨樂戶文化興盛於北魏時期,樂戶班社通常由十多人組成,演奏嗩吶、鑼、鼓、笙等十余種樂器,為宮廷官府的祭祀、禮儀和民間婚喪嫁娶等助興演奏。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母體,源遠流長的樂戶文化孕育演繹出內涵更為深刻的戲劇和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它的韻味至今在歷史的天空回蕩。
2008年,長治市壺關縣申報的“上黨樂戶班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襄武秧歌(XIANGWU YANGKO):襄垣秧歌又稱武鄉秧歌。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山西晉東南地區武鄉、襄垣一帶。清末已流行。在發展中受梆子劇種影響,唱腔分慢板、快板、數板,行當比較齊全。傳統劇目有《土地堂》等。抗日戰爭時期,成立“襄垣縣農村劇團”,曾演出《換腦筋》、《送夫上前線》等新戲。
2008年,長治市襄垣縣、武鄉縣申報的“襄武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黎侯虎(LIHOU CLOTH TIGER):發祥於山西省黎城縣的傳統手工藝品,因黎城古稱黎侯國而得名,是黎城縣民間手工技藝的一朵奇葩。黎侯虎起源於商周時期以虎為圖騰的民俗,後經過3000年歷史演變,逐步完善定型於今天集故事、草編、刺繡、剪紙、書畫於一身的獨特造型。黎侯虎在民間有賜福、鎮宅、生財等文化內涵,被譽為中國第一虎。
長子鼓書(ZHANGZI DRUM SONGS):長子鼓書是山西省的傳統説唱藝術。長子縣素稱“曲藝之鄉”,不僅曲種繁多,而且源遠流長。曲種有長子鼓書、長子道情、長子鋼板書、長子蓮花落、長子扇鼓、長子鼓兒詞等。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長子縣申報的“長子鼓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上黨堆錦(SHANGDANG DUIJIN):,是長治地區獨特的手工藝,是上黨地區民間傳統工藝美術的精品,同時它也是我國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堆錦是在中國傳統繪畫、刺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絲綢為主要面料,以硬紙板、棉花為骨架,經過十幾道純手工工藝加工而成,製成的堆錦精細巧妙、栩栩如生、立體感強 ,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
上黨八音會(SHANGDANG EIGHT TONES TROUPE):上黨八音會是一種傳統民間吹打樂,在山西省東南部於長治、 晉城一帶廣為流傳。八音會的吹打樂器主要為吹奏類的嗩吶、 笙、口噙子、啞腔;拉彈類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 板胡、二胡、揚琴、二弦等;打擊類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鑼、梆子等。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