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沁河古堡群:文氣浸入煙火氣

2022年12月12日 08:54:22 來源: 半月談

  原標題:沁河古堡群:文氣浸入煙火氣

  清康熙帝師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明萬曆年間禮部尚書王國光的故居天官王府、柳宗元後裔居住地柳氏民居……在山西省晉城市沁河兩岸,坐落着大大小小幾十座古堡民居。它們風格相近,卻各有特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歷史人文風景。

  古堡老手藝人的堅守

  古老的砥洎城內,爐火熊熊。金火匠屏氣凝神,細細端詳爐中火色的變化。這位金火匠是陽城縣潤城鎮栗氏生鐵鑄造技藝唯一健在的傳承人石陽生。

  “砥洎城又叫‘坩堝城’,用的是當年煉鐵廢棄不用的坩堝築城,不僅不浪費,還擔得起‘銅墻鐵壁’之稱。”説起古堡的故事,71歲的老人如數家珍。

  山西省沁水縣湘峪古堡 曹陽 攝

  砥洎城三面臨水,建在沁河流域水中央突出的一塊巨石上。“砥”指中流砥柱,“洎”指的是水,故名砥洎城。這裡資源富饒,古稱“鐵冶鎮”,栗氏生鐵鑄造技藝傳承了600多年。

  石陽生的個人工作室就在砥洎城下,離家不遠,幾平方米的屋子,架上有序擺放着各式繁雜的工具。

  石陽生回憶説,在他只有六七歲時,幾乎天天都要往父親做工的地方跑好幾趟,去給身為金火匠的父親送一日三餐。那時,他覺得煉鐵過程很神奇,內心漸漸種下一顆入行的種子。幾十年來,老手藝得以一脈相承,是因為老父親對他的囑託。“冶鐵工序多,過去靠大家合力完成。現在就剩我一個人,用時少則1個月,多則一年半載。”言語間,石陽生老人有落寞,也有堅守。

  從工作室返回老人家中,半月談記者一眼就瞧見了老人手作的幾隻鐵茶壺,古樸、大氣,黑光發亮,是經老人手才得以恢復的“會唱歌”的鐵茶壺。除此之外,老人還有更多的拿手絕活,鐵韃爐、鐵品鍋、鐵風鈴等,都是幾近失傳的老手藝。

  在院中,老人拿起一隻鐵風鈴,輕輕搖動。古音清雅,餘音嫋嫋,世界頓時安靜了下來。“什麼地方薄,什麼地方厚,都很有講究。只有功夫到位,風鈴才能發出好聽的聲音。”老人説道,遺憾的是,現在既有好手藝又懂音律的手藝人少之又少了。

  挖掘不盡的珍寶

  古堡群蘊藏的“珍寶”實在太多了!

  “文風、家風、建築、碑刻……無論哪一樣,拿出來都堪稱厚重。”陽城縣文物博物館館長李學東説。

  據介紹,皇城相府是康熙皇帝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陳廷敬的故居。在未修皇城相府之前,陳廷敬的父親和伯父先修河山樓。明末清初動亂之年,河山樓前前後後庇護過的鄉鄰、災民多達萬人。

  “明末到清乾隆年間,皇城相府走出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院。”李學東説,皇城相府底蘊深厚,極富人文氣息,是沁河古堡群中開發較早、游人最多的一處。

  山西省沁水縣湘峪古堡 曹陽 攝

  除陳家外,沁河流域還走出了以明萬曆年間禮部尚書王國光、清雍正年間大學士田從典等人為代表的王家、田家等幾大家族,文風極為興盛。因為從小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一帶從商發家的人也多,是名副其實的富庶一方。人們搖着一葉扁舟,順流而下,用船載着當地特産冶鐵製品、砂鍋等銷往外地,一來二去,就實現了財富積累。

  官員們告老還鄉後,發揮餘力辦起書院;“澤潞商幫”帶回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修橋、補路、辦義學,反哺之舉不勝枚舉。“在當時,這一帶的官學和私塾非常盛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一套教育體系,很是難得。”李學東説,至今陽城縣還留有一大批書院舊址,這種文風延續至今。

  文風浸潤,還體現在建築細節。沁河流域的一些古堡民居建築設計為“兩邊比中間高”,名為“雙插花”或“狀元樓”,寓意子孫後代能夠中狀元。此處建築的共性之一是家家都有門匾,“言物行恒”“清芬家范”“退思”“容膝”“自牧”……孩子們從小接受熏陶,抬頭就能看到。

  “讀碑文,知始末。”李學東説,在陽城縣已經發現的1500個金石碑刻中,約有一半都分佈在古堡裏,過往興衰,此間可見一斑。他記得,天官王府一則墓誌銘的碑文記載,清道光33年,王家幼兒沒有做完作業,母親便陪着他一起,不吃飯、不睡覺,直到孩子專心致志完成課業,“這位母親以身作則,十分感人”。

  古堡重煥活力

  “説起沁河古堡群,那是咱晉東南不能不提的一張名片。”77歲的張江水老人説。老人生長在陽城縣的郭峪古城。順治十六年,這裡一榜出了3位進士,轟動朝野。古城城墻內壁用磚石修砌窯洞620余眼,被稱為“蜂窩城墻”。

  山西省沁水縣湘峪古堡的城墻 曹陽 攝

  然而,令人引以為傲的古堡,一度年久失修,千瘡百孔。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一哄而上,把古城墻上的老磚拆了去建自家房,十幾米高的老城墻被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樣子。”張江水當年目睹這一幕,十分痛心。

  彼時,不少古堡境況大同小異。有的老宅墻倒了,頂也漏了。有的院裏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古堡的新生,始於國家文保力度的加大。進入21世紀,晉城市陽城縣、沁水縣的郭峪古城、皇城相府、柳氏民居等一批知名古堡民居,相繼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保資金下撥,社會力量介入。古城修復、老宅修繕、非遺保護、環境整治、亮化工程……文物保護蔚然成風,古堡經濟也走向繁榮。

  古堡重煥活力,古堡人的生活也隨之改變。張江水從鎮獸醫站退休後,成為郭峪古城景區一名工作人員,他在古城四處修修補補、佈置展館,為故土發揮餘力。鄉鄰們有的在古城開飯店,有的成為傳統非遺技藝專業展演人員,大家勞有所得、勞有所樂。

  陽城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宋曉軍説,2019年,陽城縣共接待省內外游客650多萬人次,先後榮獲全國古堡民居保護利用示範縣、中國最美民居古堡村落旅游目的地等稱號。

  曾到沁河古堡群考察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認為,沁河古堡群雖不是國內唯一的古堡群,但很有特點。“沁河兩岸修起的這些古堡民居,軍事與民用相結合,防禦優勢非常顯著。”他説,城墻、街巷、胡同、院落、標誌性建築等,共同構建了古堡複雜的交通系統和層級防禦體系,蜂窩城墻、藏兵洞、看家樓等都是民間軍事防禦工程的傑作。

  在與陽城縣毗鄰的沁水縣,古堡群的保護開發前景被看好。“無論體量、規模和整體建築風格,湘峪古堡都是一流的。在這裡,人們能看到約400年前原汁原味的建築。”沁水縣湘峪古堡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牛群説。

  “近年修通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可直達柳氏民居。”沁水縣柳氏民居景區總經理賈浩偉説,“沁河古堡群的文旅氣候已經形成,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發展成為支柱産業,成為名震一方的東方古堡群。”

  半月談記者:劉翔霄 原勳 許雄

[編輯: 王亮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