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河之東”古韻新生

從空中俯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鹽湖,景色如畫(2021 年 9 月 14 日攝) 曹陽攝/本刊
➤運城鹽池資源從工業化利用向文化旅游産業轉型,開始了新的發展之路
➤萬榮后土祠、芮城大禹渡、黃河棧道遺址……散落於河東大地的文化旅游資源正在串聯躍動起來
奔涌的黃河水從“幾”字彎一路南下,至風陵渡,折向東流。被攬入黃河臂彎裏的山西運城,古稱“河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神采奕奕的永樂宮、氣勢恢宏的解州關帝廟、點燃聖火的西侯度遺址……這裡擁有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
近年來,運城市依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打造知名旅游強市,古老的河東大地正在綻放新活力。
傳承千年歷史根脈
河東池鹽博物館,一處名為“知盬學堂”的體驗區,人頭攢動。孩子們化身一個個“小鹽工”,正親身體驗着“拓印”“鹽雕”的“鹽”學之樂。
河東池鹽博物館館長潘海珍介紹説,運城鹽池古稱“盬”,有着5000年以上的開採歷史。從傳説中的黃帝、炎帝、蚩尤為爭奪鹽資源而戰,堯舜禹率族人在周邊定鼎建都,到漢代這裡的鹽就銷往豫、魯、冀、甘、陜等地,河東池鹽成為古代重要的收入來源。
如今,運城池神廟及鹽池禁墻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曬鹽技藝(運城河東制鹽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不僅如此,24座博物館,不可移動文物6234處,國保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542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和省級非遺項目數量均為山西省最多……數千年的文明進程給運城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資源,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運城鹽池資源從工業化利用向文化旅游産業轉型,開始了新的發展之路。
初秋的清晨,在運城市鹽湖區新建的綠道上,不斷有跑步愛好者從此經過。“這裡空氣濕潤、環境優美,大家跑步健身有了更好的去處。”市民陳峰説。
9月中旬,“七彩鹽湖”綠道正式啟用,既是市民和游客騎行、跑步、健走的休閒綠道,也使古老鹽湖的堤埝得到加固和修復,是運城市實現“退鹽還湖”“還湖於民”的重要舉措。
位於芮城縣的西侯度遺址,是中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擁有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的聖火就在這裡採集。聖火公園內,主體空間建築採用“一線天”形式引入太陽光,游客置身其中“打卡”180萬年前人類文明之火,感受歷史滄桑和現代設計的交融。
“宜文則文,宜旅則旅”,運城市近年來文物活化利用手法不斷創新。“鹽湖區東郭墓地、新絳縣侯莊墓群在妥善保護的基礎上,改造利用為體育運動公園,拓展文物資源的旅游功能,夏縣司馬光故里建立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運城市文保中心文物保護利用科科長衛文革説。
文旅資源串聯大河沿岸
位於山西最南端的運城,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黃河流經運城八縣市,向東奔騰至大海,沿途共345公里,串聯一路風景,承載一脈文化。
禹門口又稱龍門,位於河津市西北角的龍門村,“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的傳説便是在這裡發生。作為黃河流經運城的第一站,沿岸地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隘。
現在,黃河龍門風景區成為龍門村轉型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抓手。龍門村黨委副書記原娟珍介紹説,景區根據龍門古渡口的傳説和紅色故事,在黃河沿線設置了不同的景觀雕塑,建設明清一條街、黃河全境微縮景觀區、大禹治水時空文化園等,為這裡增添了更多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味道,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讓永濟鸛雀樓聞名於世。當前,永濟鸛雀樓景區主樓正在進行提升改造,一層到六層全部採用多點位角色演繹+全線音頻貫通,同時樓內設置大型共享書吧、新零售文創展示區、本地特色産品售賣區,豐富游客游覽體驗。
萬榮后土祠、芮城大禹渡、黃河棧道遺址……散落於河東大地的文化旅游資源正在串聯躍動起來。
去年以來,運城立足獨特的山川資源、區域優勢,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創建,着力打造沿黃河、沿汾河、沿涑水河、沿中條山和峨嵋嶺的五條“綠色走廊”,在山水之間建起了一條條以綠色生態為底色,融生態、人文、休閒、農旅等於一身的綠水青山文旅整合經濟帶。
穿梭在綠色走廊和文旅景點之中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是牽引性項目之一。運城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旅游公路在運城已涵蓋8個縣市,串聯起A級景區24家、4A級景區13家,佔全市景區的81%。今年舉辦的運城市首屆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活動,共有200余輛自駕車和600餘人參加,拍攝發送抖音、微信、微博等小視頻3000余條,網絡瀏覽量上億人次。
探索文化表達新方式
一次文物搬遷史上的奇蹟,一曲文物保護的壯歌,一份忠誠為民的情懷,伴隨着一台旋律悠揚的舞&劇,跨越時空、悠悠傳來。舞&劇《永樂宮紀事》通過獨特視角,再現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治理黃河、修建水利工程,黨領導文物工作者歷時10年搬遷永樂宮的壯舉。
永樂宮坐落在芮城縣,建於13世紀初至14世紀,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永樂宮紀事》主創人員、曾任運城市文工團團長的裴鳴説,永樂宮的文化和故事若想走出運城、走出山西,行至更遠,需要更加多樣的活化手段。
2021年7月,《永樂宮紀事》在山西大劇院首演成功,隨後在運城各縣演出6場。受保利劇院院線邀請,該劇計劃於明年初起在全國10余個城市巡演。
近年來,運城市不斷探索文化傳承和表達的新方式,加大文物古建保護、文史資料整理、影視作品創作力度,創作了《大河之東》《關公頌》等歷史文化劇目,用時尚新穎的方式展示了大河之東農耕文明、保護歷史文化遺産以及關公故里、普救寺等獨特文化元素。
作為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發展大會開幕式主會場,關公故里旅游景區在解州關帝廟東側,新建了古今融合的游客服務中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一層設置古城墻遺址展示區域和游客休息區等高標準配套設施;負一層是關公數字展館;登上觀景&,眺望關廟和解州古城。”關公故里旅游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負責人李光武説。
一次盛會,牽動河東。秋高氣爽時節,徜徉在運城各大景區,可見精心設計的文旅融合元素,展示着河東大地的嶄新面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