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3D打印:老區有了“科技范兒”

2022年07月07日 08:22:08 來源: 山西日報

  原標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們的新時代】3D打印:老區有了“科技范兒”

  技術人員正在操作3D打印設備。本報通訊員攝

  盛夏時節,走進呂梁興縣,目之所及是滿眼綠意,撲面而來是紅色氣息。從“革命理想高於天”到“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這塊歷經洗禮的紅色熱土,在鋼架林立與焊花飛濺之間,正在成為一方蒸蒸日上的産業高地、創新樂土。

  從縣城出發,西行半小時,來到興縣經開區鋁鎂産業園。開闊的山谷之間,工程車輛來回穿梭,攪拌機、起重機運轉不停。建成區內,機器在車間裏飛轉,工人們專注於工作。“這是航天産品零件?我還以為是一件藝術品。”航宇新材料智能製造中心內,技術人員正在向來訪者介紹。

  廠房內,一台&設備整齊列裝,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帶有激光發射器的3D打印裝置在固定軌道上往復運動,伴隨着機械臂的靈活操作和打印噴頭的吱吱聲,模型切片、構建基底、添加粉末等程序一氣呵成,一件3D打印的宇航級産品模具便在“一盤散沙”的顆粒中誕生。

  3D打印,即增材製造技術,是當前最具發展前景的製造技術之一,被認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生産工具。與傳統製造方式不同,3D打印以其“無孔不入”的可能性,在給生産技術帶來巨大想象空間的同時,為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興縣革命老區賦予了值得期待的未來。

  興縣是我省版圖最大的縣區,已探明煤炭、煤層氣、鋁土礦、白雲岩等23種礦産資源,鋁鎂資源品質好,開採條件優越,具有獨特的産業優勢。然而,長期以來的産業單一,不僅制約着礦産資源的綜合利用,也約束了産業化的轉型升級。近年來,興縣突破思維定式,改變“一煤獨大”,着力打造新興産業集群,打造鋁鎂産業新高地便是題中之義。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2021年5月,航宇新材料智能製造研究院(山西)有限公司入駐工業園,依託興縣資源優勢,向下扎根、向上開花。

  “傳統的製造方法就是用去除加工法,在原料基礎上將不需要的部分去除,比如木工用刨子加工木頭。而3D打印為代表的增材製造技術則是在建造過程中,通過電腦對實物進行掃描或直接創建一個三維設計圖,通過相關技術一層層分解,逐步將材料累加‘堆積’,最終形成所需要的物品。”企業負責人岳茜這樣詮釋3D打印,她説,這種逐層堆積的特性意味着製作全程沒有廢料,設計更自由,工藝流程和設計周期更短,完全貼合了個性化定制需求。

  小到一個手機支架、動物模型,大到體積龐大的汽車、航天飛機零部件,在航宇新材料智能製造中心展廳,不同的領域呈現着各式各樣3D打印的身影。“我們主動將3D打印技術賦能産業,重點圍繞實施3D打印産業化示範應用,加快3D打印與軍工産業結合。”岳茜介紹,結合航天航空等軍工産品輕量化的市場需求,航宇利用先進的電弧送絲增材製造技術和激光選區熔化增材製造技術,生産航天航空等領域的軍工産品。

  一張A4紙大小的導彈尾翼舵面,設計精巧且並不規整,工作人員拿起一個切割開的零件,其內部的立體網狀結構讓人驚嘆。薄壁腔體機構、內部點陣支撐是它的工藝難點,使用“車銑刨磨”等傳統工藝,至少需要20個零件組成,生産加工周期長。如今,航宇通過3D打印技術,三維建模後導入3D打印機中直接成型,複雜部件的零件數減為1個,製造時間大大縮短,讓飛行器能夠“瘦身減肥、輕裝上陣”。

  “依託工業互聯網,我們做到了雲上協同設計,雲下智能製造。”岳茜説,增材製造互聯網平台,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和3D打印技術深度融合,打通了用戶需求、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等各業務環節的“信息孤島”。在航宇的發展計劃中,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邁出“互聯網+增材製造”的腳步,依託互聯網實現遠程協同製造,為跨行業跨領域3D打印産品提供更多可能。

  快速引進設備、實現工程化應用,從理論到實踐,航宇一鼓作氣,技術孵化成果越來越多。為了達到充分的晉材晉用,航宇依託興縣豐富的礦産資源,從産業鏈發展的角度規劃了鋁合金精密加工布局,二期建設金屬粉末生産線,生産3D打印專用粉末和絲材,用作航天領域中衛星、火箭、導彈等産品零部件的3D打印原材料,打通産業發展的上游、中游、下游三個環節。

  航宇發展的信心正是來自優良的營商環境。2021年,興縣經開區全力引進和推動項目建設,在“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等多要素全方位服務下,僅用時4個月,就為項目量身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幫助3D增材打印智能製造機器設備進場,完成組裝調試,達到投産條件。

  深耕老區正當時。“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山西的營商環境為企業投資升級跑出了加速度,我們進得來、進得快、留得住、發展好。”岳茜説,未來,航宇將充分發揮在航天增材製造領域的技術優勢,在生産過程中精益求精,廣泛&&産業上下游的合作夥伴、科研院校、專家團隊,引進更多的火炬、火種,促進整個智能製造産業集群發展,將科技和創新的種子播撒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記者楊文俊

[編輯: 王浩慶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