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遊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新華全媒+)這個五“一”,看最美勞動者如何煉成

2022年05月01日 08:36:5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題:這個五“一”,看最美勞動者如何煉成

  新華社記者

  勞動創造幸福,奮鬥書寫華章。人生的競技場上,他們用小小的工具,承載著對美好未來的追求,用智慧和汗水詮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五一前夕,記者走近5位最美勞動者,聆聽他們鍛造“最美”的初心故事。

  一臺筆記型電腦:釋放勞動創造的潛力

  “我是幸運的,能夠在我國航太事業上釋放勞動熱情和創造潛力。”記者在中國航太科工二院二八三廠的數控機床旁看到23歲的胡興盛時,他剛剛獲得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胡興盛在工作中檢查故障問題。(受訪者供圖)

  維護數控機床維修工,除了活用傳統老鉗子、螺栓、扳手工具外,更多依靠一臺筆記型電腦,排查端口、信號故障。

  數控機床操作對精度要求高。在幾何精度檢驗、幾何精度補償等環節,他和同事進行過成千上萬次的演練,使機床操作更加精確,以滿足工件生産的要求。不僅如此,一年多的時間裏,他還研制了多項設備。

  其中一項石墨套管自動打磨裝置,突破了現有生産瓶頸,使無人自動打磨生産效率提升80%;改變現有人工涂脂方式,實現軸承自動涂脂,將生産效率提升了200%……

  2021年,他參加了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北京市“數控機床裝調工”項目的選拔賽,並獲得第一名。隨後的全國同項目賽事中,他斬獲該項目全國一等獎、賽項全國冠軍,並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比賽中,他完成的零件加工,將精度誤差控制在0.02毫米,相當于一根頭髮絲的十分之一。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胡興盛説,用技能報國,力爭成為更高水準的技能領軍人才。

  一把漏勺:執著錘鍊專注

  做一名好廚師,劉洋堅持了18年。

  劉洋正在吊湯。(受訪者供圖)

  記者來到重慶渝中鬧市區的一家餐廳,總廚劉洋正忙著張羅一鍋湯。“我從小就愛烹飪,努力熬好一鍋湯,顧客認為鮮美可口,我也甘之如飴。時光也倣佛氤氳在湯味裏。”

  “一碗好湯,能暖世人胃”,一把漏勺,是他最心愛的工具。每天天剛亮,劉洋到後廚,幾百斤水、20余斤牛肉,歷經幾個小時熬制,隨著漏勺的攪動,湯底清澈透亮,鮮香撲鼻。

  沒有執著,難錘鍊出專注。他做吊湯一度失敗,唯有總結規律、不斷嘗試,甚至徹夜工作。

  深耕于熬湯,又不止于熬湯。劉洋博採眾家之長,捕捉體驗式消費趨勢,開發出多款新菜品,真空烹飪煮制開創業內先河。他參與186道重慶川菜的創新與改良,推動了重慶飲食文化發展。

  今年,劉洋收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説,飲食承載了中國文化,堅持做好每道菜品,要讓顧客感受到美食背後人文力量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

  一臺顯微鏡:微觀世界裏的精度

  一臺顯微鏡,一塊4平方米的工作臺。林玉登締造的精密零件世界,小到手表機芯研發,大到我國的載人航太工程。

  林玉登在工作臺上制作調試模具。(受訪者供圖)

  49歲的林玉登是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工模中心副主任、高級技師,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從一名普通模具鉗工到技能大師,每一天都在與精度“死磕”。

  從技校畢業,車間裏的老師傅現場給他車了一枚戒指,精巧、光滑,倣佛有生命一般,給林玉登打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開啟了他的“工匠人生”。

  在精密制造的世界裏,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完成CH31計時跑秒機芯模具的研發制造時,108個不同的尺寸,精度要求達到正負5微米,前後試驗了18次。歷時3個月,林玉登和團隊終于啃下難題,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

  “中國天眼”巨型望遠鏡上的1.9萬多根桁架結構軸,出自林玉登帶領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團隊之手。“每個都不重樣,沒有捷徑可走,一邊摸索一邊不斷微調。”“天眼”落成,那一刻他自豪不已。

  20多年來,林玉登帶領團隊設計與制造了200多副模具、100多個品種、1萬多張模具設計圖紙……“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非常了不起。”——這句來自師傅的教導,常被林玉登引用,“只要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再小的工作,也能闖出一番廣闊天地。”

  一把手電筒:照亮“工匠魂”

  手拿手電筒,滿手礦漿,在三四十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中常常一身汗。

 谷安成通過手電筒照射判斷礦漿顏色。(受訪者供圖)

  這是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鞍鋼礦業公司齊大山選礦廠一選作業區生産乙班班長谷安成,作為一名浮選工的工作常態。

  平均每個班,谷安成都要跑到取樣點十幾次。撈起礦漿,用手電筒仔細查看礦漿顏色,再用手捻一捻,感受礦漿的粒度,分析物料品位,最後做好記錄。23年裏,這套動作他做了4萬多次。

  在時間的淬煉下日漸堅定,“匠魂”在反覆的撈起、觀察與捻搓中慢慢沉淀。

  2015年,鞍鋼礦業公司立項的浮選柱工業試驗在齊大山選礦廠一選作業區處于試驗初期,指標遲遲達不到預期效果。谷安成細心觀察與潛心研究,提出改進設備運轉速度與優化給礦粒度等措施,技術指標得到明顯提升。

  小小手電筒也能完成大理想。10余年來,谷安成榮譽等身。對于未來,谷安成已做好打算,不忘初心,守正創新,讓“匠心”薪火相傳。

  一支畫筆:畫出奮鬥者的幸福人生

  一支畫筆,簡單勾勒,泥塑倣佛被賦予了生命,活靈活現。這是山西黎城縣雕塑技師張學義做了20年的工作。

  張學義在制作泥彩塑。(受訪者供圖)

  小時候,他就喜歡黎城當地傳統戲曲服飾、臉譜。當戲曲遭遇冷落,張學義有了將戲曲臉譜做成泥彩塑的想法,“讓戲曲臉譜以工藝品的形式流傳。”

  當時市面上彩繪顏料六七種顏色,而畫臉譜需十幾種色彩,張學義就摸索制造顏料,花費他兩年多時間;剛開始彩繪時,每天在畫桌前坐上十幾個小時,一支毛筆常常用不到一個星期就得更換;畫人物像最關鍵的部位是眼睛,他養成了“見面就盯著別人看”的習慣,有人打趣他是不是給人看面相。

  堅持終有回報。他創作的《百幅上黨戲曲臉譜》《黎侯虎》等極富地方民俗特色的泥彩塑作品多次獲獎。

  黎侯彩雕制作技藝,2017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非遺傳承人,他創建非遺技藝創新工作室,手把手地培養、傳授徒弟及員工,帶著鄉親們一起創業。泥彩塑遠銷,更多人認識了黎城當地傳統文化。

  今年,張學義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他説,“人生像一支畫筆,精彩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記者邰思聰、黃興、吳劍鋒、白涌泉、劉揚濤)(完)

[編輯: 王俊玲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