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不斷提升群眾家門口的幸福 社區治理的“太原模式”

2021年11月21日 09:14:33 來源: 太原日報

  原標題:不斷提升群眾家門口的幸福 社區治理的“太原模式”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近年來,我市在全面夯實基層黨建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社區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創新,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問題,發動各方力量“解碼”,致力服務水平“加碼”,不斷提升群眾家門口的幸福,初步構建起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太原模式”。

  黨建引領 服務群眾有溫度

  11月14日,萬柏林區和平街道玉河社區會議室裏,社區黨員們正在認真學習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窗外的寒風絲毫不減大家學習的熱度。連日來,這樣的情景出現在全市各個社區裏。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社區黨建作為基層治理的核心,在社區實現了黨組織全覆蓋。黨組織在社區工作中充分發揮堡壘作用、引領作用,鼓勵廣大社區黨員做好先鋒模範,積極投身社區服務,實現了黨群服務的“零距離”。

  迎澤區桃南二社區黨總支為黨員幹部打造“指尖上的加油站”,搭建多個微信平台,推出“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一句話感悟、“每週微答題”、微黨課、“黨員服務在行動”等小欄目,實現了黨員學習教育常態化、答題常態化、感悟常態化、服務常態化、黨日常態化。黨總支通過緊密&&多方資源,先後與25個轄區和附近單位簽訂契約化服務,與市政協合作成立政協委員工作室,集合社會力量,共駐共建美麗社區。

  杏花嶺區同煦苑社區以“黨員之家”為載體,搭建社區黨員、群眾和駐地單位共同參與的治保、司法、調解、幫教、巡邏、消防“六位一體”安全防範體系,為居民宣傳政策、調解糾紛、了解訴求、化解矛盾、理順怒氣,把群眾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黨員之家”的努力,換來了社區十年“零上訪”,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圍墻的防控效果。

  杏花嶺區小東門社區黨支部定期組織轄區黨員進社區為居民“辦實事、解難事”。為宿舍更換下水管道、開辦“愛心孝心”餐車解決老年人就餐難、為社區居民開展反恐宣傳、義務為居民清掃院落……一件件暖心事,在黨員幹部與群眾之間構築起一座“連心橋”。

  提檔升級 服務水平有高度

  作為全國率先開展政府購買社區惠民項目服務的城市之一,自2013年至今,我市共計投入惠民資金約7.25億元,完成社區惠民項目8808個。社區環境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等一批精品項目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普遍認可和歡迎。

  “吃飯方便、服務周到、設施齊全……”説起新近建成投用的晉源區青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每個去過的居民都能找到一兩個讓人心生嚮往的形容詞。集多種便民服務功能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正在成為太原居民家門口的“幸福站點”,這樣的站點,已陸續建成900余個。近年來,以居民需求為設計導向,全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提檔升級,通過新建、改(擴)建,全市社區活動場所和公益性服務設施平均達到620平方米,建設戶外健身場所627個,近千個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共配備圖書37萬冊及價值1600萬元的文體設施;建成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332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22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09個。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已走在全國前列。今年,我市計劃高標準建設140個社區食堂;到2025年年末將建成500個社區食堂,基本實現城鄉社區食堂服務網點全覆蓋。

  為促進社區幹部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市通過大幅提高薪酬待遇、健全考核晉陞機制、建立常態化學習模式等方式,促進社區幹部隊伍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目前,全市5681名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為36.5歲,其中本科學歷2622人、碩士學歷百餘人,有1226人取得了國家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社區工作者平均收入達到中部省會城市領先水平。

  健全機制 創新治理有力度

  今年7月1日,《太原市城鄉社區治理促進條例》正式實施,將我市社區治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和辦法以地方立法形式予以固化,為全國中西部城市提供了借鑒和指導。

  社區通過“全科網格”管理服務體系,以聯動機制為保障,將轄區內單位和社會資源全部納入網格,實行“網格議事、會議定事、聯動辦事、居民評事”的社區協商工作法,形成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覆蓋全市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通過門戶網站、12349便民熱線等形式,實現政務服務、社區便民利民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社區惠民項目和服務監管體系等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社區服務。

  一批特色服務社區品牌的推出,為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提供了典範:同煦苑社區的“家文化建設”培育社區治理公共價值體系,桃北東社區的“共駐共建保和諧”規範社區治理民主化協商體系,江陽社區的“幸福江陽共同締造”完善社區治理規範化制度體系等,引導和激勵着全市社區服務創新創優。

  凝聚合力 共建共治有細度

  近年來,我市牢牢把握“服務群眾、造福群眾”這個主題,通過聯合社區黨委、居委會、物業、業主委員會、共建單位和社會組織,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攜手打造宜居社區。

  據統計,全市共建立群防群治隊伍3000余支,為有效開展群防群治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萬柏林區小井峪街辦閆家溝社區的群防群治工作連續多年保持居民零上訪、零發案、零事故、零火災、零犯罪,先後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區、省級文明和諧社區、省級模範集體等近200項榮譽稱號,被省、市政府確立為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示範區。

  近日,杏花嶺街道舉辦的一場有關“老年人投資理財不能盲目跟風”的話題討論,吸引了周圍幾個社區的居民。大家的事,商量着辦,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廳”620個,召開議事會9000余次,為社區居民解決實際問題1.2萬餘件,群眾滿意度超過85%。

  萬柏林區興華街辦荔梅社區的青少年事務社區工作示範服務站,聯合靈悅心理諮詢中心和愛在舞動工作室等社會組織,豐富轄區青少年課餘生活,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被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首批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試點。

  杏花嶺區巨輪街道小北關社區協同社會力量為居民扶危濟困,通過開展“手拉手助學工程”,14年來先後資助90余名困難學生;聯合駐地單位開辦的平價蔬菜市場,每日不斷更新推出一元蔬菜,讓社區居民享受到了真正實惠。

  小店區人民南路社區組建“春之韻”科普志願者隊,定期開展科普活動,通過專題培訓、集中學習、參觀展覽以及科普大賽的形式,為居民們普及知識、掃除認知盲區,因此先後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普示範社區”稱號。

  居家養老、救助幫困、群防群治、青少年服務、四點半課堂、便民市場……多維互動、多面整合,多元共治,多樣化的社區服務蓬勃興起,捂熱了“民生溫度”,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成為了展現太原民生福祉的靚麗名片。(張 波)

[編輯: 吳銀冰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8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