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保有力量 城市知來處 “十四五”大遺址保護有晉陽古城一席
11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布《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同時公布了“十四五”時期納入保護的大遺址名單,全國150處,其中,山西省5處: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曲村—天馬遺址、晉陽古城遺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太原晉陽古城遺址赫然在列。太原珍貴的文化遺産,再一次引起關注,我市的文物保護現狀,窺一斑而知全貌。
晉陽古城特色獨具
大遺址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我國大遺址考古研究,形成了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保護格局。
晉陽古城遺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的歷史見證。遺址位於晉源區,是春秋至唐、五代的一處大型城市文化遺址,由城池遺址、宗教寺觀遺址和墓葬埋藏遺址三部分組成,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晉陽城,自公元前497年趙簡子築城,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火燒水淹毀滅,歷經近1500年,城址幾乎沒有移動,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遺存埋藏豐富。2001年6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起晉陽古城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201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晉源區文物旅游局聯合組隊,成立晉陽古城考古工作隊。
晉陽古城遺址考古進行到現在,已探明西城城垣四至;發現晉陽城肇建之初、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墻遺跡,併發現城墻兩次大營建及歷代改建、擴建、修補過程;首次發現宋初火燒晉陽城的遺跡,與《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記載相吻合;初步建立遺址地球物理探測參數;編制完成《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綱要》;清晰揭示晉陽古城自東周至明清時期的地層埋藏規律。
新發現五代時期大型建築基址——二號建築基址,建築基址群體量大、出土遺物豐富、建築結構布局清晰,是晉陽古城歷年來的首次發現,對研究中國唐晚期建築形制意義重大。
文物保護用功用情
前不久,我市新發現一處罕見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5500多年,對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聚落變遷,構建地區史前文化序列、探討太原及周邊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劉玉偉&&,太原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41處,包括國保單位38處、省保單位28處、市保單位143處,是名副其實的錦繡太原城。
以新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為例,自2020年起,我市率先落實“先考古、後出讓”的土儲前置考古制度,到今年10月,完成考古調查、勘探205項,發掘古墓葬34座、遺址2150平方米。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太原地區考古數據庫平台,已完成236項城建考古勘探項目數字化。完成國保單位數字化5處,晉陽古城二號建築基址數字化復原展示,天龍山石窟數字化掃描及復原展,走在我省前列。
文物保護資金投入穩而準,例如晉陽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從2019年開始,市裏每年投入700萬元的專項經費。今年前三季度,投入我市的文物保護資金,國家、省、市各級財政已累計2.92億元,其中,用於文物本體保護修繕0.37億元,用於考古勘探0.13億元。
太原市文物保護大數據雲平台正在建設,《太原地區石窟寺調查研究》等19項研究課題、《永祚寺無梁殿健康評估體系建設及研究課題》等5個項目,獲得省級立項。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錦繡太原歷史文脈凸顯,文物保護根基紮實、用功用力用智用情,光芒綻放。(記者 陳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