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嚴守防止返貧致貧底線 我省打出“組合拳”
11月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場發布會,介紹我省鞏固拓展“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有關政策內容。我省將從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方面發力,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今年6月,省教育廳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於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明確連續三年每年建設改造500所寄宿制學校;每年為鄉村學校補充3000名左右教師。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特別是對受洪澇災情影響學生精準幫扶,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災失學輟學,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水平穩步提升。
今年8月,省衛健委提出,我省將採取優化大病慢病分類救治機制、完善住院先診療後付費制度、健全動態監測和精準幫扶、建立常態化健康幫扶機制、持續推進基本醫療有保障全覆蓋等5項舉措,鞏固基本醫療有保障工作成果。同時,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脫貧地區衞生健康服務水平。
今年9月,省醫保局提出對脫貧縣在5年過渡期內,通過優化調整醫療保障幫扶政策,健全防範化解因病返貧致貧長效機制,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統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常態化保障平穩過渡。
住房安全方面,省住建廳將保障對象在原四類重點對象的基礎上擴展至六類農村低收入群體,包括農村易返貧致貧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因病因災等導致的生活嚴重困難戶,以及未享受過農村住房安全保障政策、且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的其他脫貧戶和農村低保邊緣家庭,解決其住房安全問題。
飲水安全方面,我省將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指導縣區優選取供水水源,重點推進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建設,構建從源頭到龍頭的城鄉供水保障工程體系。對暫時不具備一體化供水的地區,實施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更新改造老舊供水管網和設施,解決農村供水“卡脖子”和“最後一公里”問題。
特寫
省教育廳:“放心午餐”工程已惠及6.71萬名小學生
今年以來,全省開展義務教育有保障問題排查整改工作,共排查學校7900余所(含特殊教育學校及教學點),排查300余萬人,控輟保學持續做到了靜態清零、動態保障。
我省持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保障城鎮學位供給,今年已建設改造424所寄宿制學校。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今年招聘3700余名“特崗教師”已分配到42個縣區的鄉村學校,有力提升了農村教師的素質和水平。
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省城區公辦非寄宿制小學實施“放心午餐”工程,目前已覆蓋182所小學,惠及6.71萬名小學生。持續開展課後服務工作,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持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83個縣(市、區),累計受益學生400余萬人次。
推進鄉村教育全面振興方面,確定61所職業院校面向62個縣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今年前三季度,開展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156萬人次。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今年招收本專科學生3451人;繼續做好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計劃實施工作,今年招收2330人,比去年增加1000人;安排農村訂單免費醫學定向生本科招生計劃320人,增加了脫貧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一市十縣”啟動公費農科生定向招生培養試點,持續推進“新農科”聯盟建設,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
省衛健委: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要達到95%以上
按照我省基本醫療有保障工作標準,強化縣級政府的主體責任,脫貧縣要繼續鞏固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動態監測鄉村醫療衞生機構和人員變化情況,實行鄉村醫療衞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動態清零。其餘各縣對照基本醫療有保障工作標準,實現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均達到95%以上的目標。鼓勵先行示範縣結合實際適當提高建設標準,建設一批中心衞生院,逐步建成縣域醫療衞生次中心。
在提升脫貧地區衞生健康服務水平方面,落實基層衞生健康人才招聘政策,鄉鎮衞生院公開招聘專科及以上畢業生、縣級醫療衞生機構招聘中級職稱或本科及以上人員和全科醫學、婦産科、兒保科、兒科、精神心理科、出生缺陷防治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可採取面試(技術操作)、直接考核等方式公開招聘;對公開招聘報名後形不成競爭的,可適當降低開考比例,或不設開考比例劃定合格分數線。
持續改善地方病區域生産生活環境,對高危地區重點人群採取預防和應急干預措施,對現症病人開展救治和定期隨訪工作。加強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強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健康管理。
省醫保局:特困人員等大病保險報銷比例提高5%
我省明確,“三保險三救助”醫保幫扶政策執行到2021年底。從2022年1月1日起,對特困人員(含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低保對象和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返貧致貧人
口等執行參保分類資助、基本醫保普惠、大病保險傾斜和醫療救助托底保障政策。
自2022年1月1日起,停止執行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醫保目錄內費用“136自付封頂”,執行各統籌區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特困人員、低保對象、返貧致貧人口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並取消封頂線。
加大門診醫療救助力度,門診和住院救助共用年度救助限額。納入門診慢性病和門診特藥保障範圍的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和返貧致貧人口,門診政策範圍內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報銷後,剩餘部分給予一定比例的醫療救助。
省住建廳:20187戶受災農戶將於春節前完成重建修繕
今年以來,全省下達農村危房改造任務3725戶,目前已竣工3645戶,竣工率98%;全省因災受損農房中,符合保障政策的六類低收入群體20187戶,全部納入改造範圍,春節前完成重建修繕任務。
今年10月,連續降雨使得部分群眾受災嚴重。我省對本次因災受損農房進行了全面摸底和鑒定,截至10月底,全省共排查出隱患農房17.82萬戶,經鑒定技術研判實際受損13.81萬戶,其中無安全住房、符合保障政策的8.14萬戶(含六類低收入群體2.02萬戶),全部納入改造任務,目前已改造2276戶,春節前將全面完成重建修繕工作。
我省各級住建部門與鄉村振興、民政等部門加強協調聯動和數據互通共享,健全完善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動態監測長效機制,對監測發現的住房安全問題建立工作&賬,實行銷號制度,發現一戶、解決一戶、銷號一戶。及時摸清因災受損農房數據,協調有關部門及早撥付災後重建補助資金,確保所有保障對象都能住上安全住房。
省水利廳:對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提升解決農村供水保障
飲水安全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十四五”期間,我省農村供水保障的總體考慮是:補齊弱項短板,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以建設穩定水源為基礎,實施規模化供水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最大限度地保證廣大農村特別是脫貧地區有充足的水量、安全的水質、便捷的取水和較高的供水保證率,構建起供需平衡、管理有序、運行良好、群眾滿意的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新格局。
針對我省地形地貌複雜、立地條件差、水資源稟賦不均衡、村莊人口分佈不一的實際,實行差異化的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模式。以縣域為單元,城郊結合部通過城市管網延伸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地區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地處偏遠、人口相對分散村實施農村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和改造;重點關注脫貧村、脫貧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立動態監測和保障機制,防止因飲水安全出現問題而發生返貧現象。同時,對部分地區老舊供水管網和設施更新提升,解決農村供水保障“卡脖子”和“最後一公里”問題。
我省鼓勵各類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供水工程的建設和運營管理,落實好農村供水工程在用電、用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真正使供水保障項目有序推進實施。(記者 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