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迎接着前來瞻仰的游客。武鄉縣坐落在太行山深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曾在此長期駐紮。
這裡走出了無數為新中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兒女,鑄就了“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鬥;萬眾一心、敢於勝利;英勇奮鬥、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
56歲的崔韶光是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第一代講解員,如今是太行幹部學院的特聘教師。一個接一個的英雄故事,在崔韶光的講述下字字真切、句句感人。
1988年,恰逢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落成招收解説員,崔韶光沒有一絲猶豫便報名,開始了解説員生涯。
為深入了解那段歷史,崔韶光曾幾次自費拜訪多位前輩,聆聽他們珍藏心底的“獨家記憶”。
“從他們的回憶裏,我真切感受到什麼是‘太行精神’。”崔韶光説,她不是站在歷史的肩上看這段抗戰史,而是背着這段歷史前行。
因為身體原因,十多年前崔韶光離開了自己心愛的工作崗位。而在觀眾們的鼓勵下,血癌晚期的崔韶光,經過骨髓移植逐漸康復。
病癒之後的崔韶光走進大學、走進社區、走上黨課講堂、走入紅色遺址,走到哪就講到哪,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傳播“太行精神”。她説,“我講了一個大愛的故事,我又被愛挽救,大家的捐款和觀眾的愛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好好活着,用講解去傳承‘太行精神’。”
“太行山的每一塊石頭,都曾經生長過光榮,在長長的太行山脈上,每一個山頭裏面都浸透着一顆烈士的心臟,我深深地愛着我平凡的崗位,愛着我的家鄉。”崔韶光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