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華網
盛夏時節,位於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張岔村的地膜穀子基地,一片綠意盎然。黃土高原上,一塊塊梯田錯落相間,有如印在大地上的“綠色指紋”,蔚為壯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唐詩中的“粟”就是穀子,去皮後稱為小米。延安植粟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有“千糜萬谷”之説。在經年耕作裏,穀子成為黃土地上的金色希望。
天高雲淡,基地裏星星點點的谷穗剛剛露頭。長在溝峁粱上的穀子,遠離工業污染,完全依靠當地年平均500毫米的自然降水,只施用農家肥,孕育出延安小米的“綠色品質”。
高海拔、高光照、高溫差,“三高”氣候環境也賦予延安小米“高營養”。延安小米蛋白質平均含量高,富含氨基酸,有“代參湯”之稱。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陜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大力建設“陜西好糧油”區域公共品牌,“延安小米”作為主品牌續寫“點糧成金”新故事,三秦糧倉綠色崛起提速。
據了解,作為延安市特色穀子種植示範基地之一,化子坪鎮輻射帶動全鎮發展了5000畝穀子生産基地。眼下這片蔥蔥鬱鬱,將在今年秋天完成“從谷到米”的蛻變。
“和傳統露地穀子相比,地膜穀子每畝增産200至300斤,畝産在800斤左右。按照每斤最低賣3塊錢算,農民每畝增收600到900元。今年又是一個金色豐收年!”化子坪鎮副鎮長劉峰説。(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