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離地14.55米高的新建南北路,下面是鐵路,不遠處是莘莊地鐵站和即將建成的莘莊火車站,大平台就從這裡開始,跨過鐵路、地鐵軌交,連通被割裂的南北城區脈絡。
一邊是高聳入雲的陸家嘴金融城,一邊是華麗的外灘萬國建築群,黃浦江靜水流深……站在位於北外灘街道的世界會客廳可發現,這片正在開發中的熱土與陸家嘴、外灘構成上海的“黃金三角”,正在書寫人民城市有機更新的新篇章。
從上海商業中心徐家匯坐公交車往西南方向3、4站路,曾是上海自動化儀表一廠、上海玉石雕刻廠、上海電視一廠等眾多工業企業的所在地。為工人家庭安居服務,這裡曾有一個極具時代感的名字——田林新村,徐匯區田林街道因此得名。
老北站,是許多人對北站的“老印象”。曾經,滬寧鐵路上海火車站被稱為“北火車站”,也就是“北站”。這片區域歷史悠久,老舊住房密集,承載許多“舊時光”的記憶。
北蔡地域廣闊、功能形態多樣,既有高檔住宅又有城中村,一直以來面臨着艱巨的改造、治理任務。近年來,北蔡鎮依託張江科學城擴區、北蔡楔形綠地建設等機遇,不斷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昔日的“治理洼地”正逐漸完成向“城市森林”的蝶變。
在上海北部,長江入海口,有一片因鋼鐵而生的老街道——寶山區友誼路街道。1978年,寶鋼在此建廠。隨着寶鋼片、寶林片、寶山片等大批新村住宅先後配套新建,2萬多名寶鋼、冶建單位職工及家屬導入,形成新型城區,友誼路街道由此誕生。
新涇鎮,是一個摸得到城市“脈動”的地方。歷史上,新涇曾是上海鄉村中最先感知“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在當下,蝶變後的新涇鎮同樣也是一個窗口,從這裡的水脈交錯、綠脈悠長、文脈綿延,能看到人民城市最透亮的底色。
生活在長白新村街道的居民沒有想到,昔日的扎堆簡陋的“兩萬戶”,有一天能夠成為上海的新晉網紅打卡點,公共服務匯聚地,潮流生活風向標。
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遠播的江南製造總局所在地,全過程人民民主“三會”制度的發源地,世博園區轉型中央科創區的實踐地……歷史與現實交匯,波光粼粼的黃浦江映照着五里橋這片土地,連帶着這裡的故事和人們閃閃發光。
今天説起曹楊新村,一些上海人感到既熟悉也陌生,“陌生”的背後是驚嘆:這個“七旬城區”是如何“逆齡”生長的?
由中共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工作委員會指導,新華社上海分社、普陀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建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和達到充電支持的“解碼街鎮”第二季大型全媒體系列調研行啟動儀式在普陀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