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街鎮|新涇蝶變:摸得着的城市“脈動”-新華網
2024 08/21 22:10:39
來源:新華網

解碼街鎮|新涇蝶變:摸得着的城市“脈動”

字體:

  新華網上海8月21日電 新涇鎮,是一個摸得到城市“脈動”的地方。歷史上,新涇曾是上海鄉村中最先感知“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在當下,蝶變後的新涇鎮同樣也是一個窗口,從這裡的水脈交錯、綠脈悠長、文脈綿延,能看到人民城市最透亮的底色。

  為小動物們打造城市中的“生態跳板”,在“家門口”打開水鄉韻味的濱水空間,讓閒置空間變成凝聚鄰里溫情、匯集治理共識的共享客廳……新涇鎮黨委書記卞曉清口中那個“綠色新涇、精品小鎮、善治社區、樂活家園”的美麗畫卷,正在被看見。

  綠脈:“閒置空間”成“綠野仙蹤”

  在長寧區新涇鎮綠八居民區的樂頤生境花園裏,沿着鵝卵石步道深入,清風徐徐、花草搖曳,不經意間幾隻鳥兒突然從灌木叢中振翅飛出,佈滿石頭的旱溪旁,酢漿草等花草引來蝶飛蜂舞。而在深夜時分,小刺猬、小狐狸等悄悄踏足的身影也被紅外相機捕捉下來。

  “這裡原本是小區的環境死角,通過科學設計,不僅形成了水中和陸上兩處相對完善的微生態循環系統,還成功吸引到黑藻、飾紋姬蛙、斐豹蛺蝶、小白鷺、刺猬,乃至貉等本土動植物種群落戶棲息。”綠八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劉觀錫説。

  新涇鎮綠八居民區的樂頤生境花園。(受訪單位供圖)

  在綠意蔥蘢的新涇鎮,將居民區裏無人問津的“閒置空間”甚至是“荒廢角落”變成“綠野仙蹤”的故事正在反復上演。

  樂頤生境花園中不僅能看到蝶戀花溪、白鷺觀瀾等“生境十八趣”,還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全球典型案例100+”;常馨生境花園是偶遇鳥類的絕佳場所,不僅有鳥類覓食安家的果樹、洗澡的浴盆、休息的站鳥樁,更有臨水而建的觀鳥&和水木廊;中涇生境花園則是一座“與蝴蝶共生”概念的花園,包含蘭亭、泊水、花時、羽蝶、沐泉、棲林、花山、蝶居等“生境十景”……

  越來越多的生境花園在新涇落地,讓居民們能夠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時,它們就像是城市中的“生態跳板”,將給小動物們形成一個能來回跳躍、連綿不斷的生態廊道。

  就在今年5月,全國首家以“生境”為主題的社區博物館——上海社區生境博物館,也在新涇鎮落成,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參與觸手可及的“自然課堂”。對於生態的“極致”關注,既是新涇的鮮明特色,也能在這般關注中看到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街鎮,對於生靈萬物的溫暖關懷,對於生態建設的精細手筆。

  水脈:細繪“一江一河”的毛細血管

  新涇的名字,就透露出江南水鄉的氣韻。新涇鎮所轄河道(段)共29條,長寧區93%的河道都在新涇。

  “不同於其他中心城區,細密的水脈也讓新涇有了更細膩的城市紋理。”新涇鎮副鎮長陳大雨説,“在濱水空間做文章,能提供更多生態環境良好的生産、生活空間,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周家浜是新涇鎮域內一條重要河道,東西向貫穿於整個新涇鎮,兩岸居民小區眾多。多年前,為打造一處居民可看、可感、可互動的公共活動水岸空間,新涇鎮啟動了周家浜文化濱水公共空間項目。如今,這條濱水的公共空間已基本貫通。


  周家浜濱水公共空間一處景觀。(受訪單位供圖)

  走在周家浜濱水公共空間,一瞬間就被濃密的綠意包裹住。從劍河路進入,走過古樸典雅的門廊,飛檐翹角、木雕花窗,一排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臨河而建。再往深處走,一堵《新涇鎮史圖》文化墻和百米畫卷映入眼簾,新涇的歷史變遷、人文風俗被一一展現。

  一邊是靜謐的水面,一邊是花紅柳綠間孩童、大人們的歡笑聲,此番場景令人動容。

  “你可能想象不到,改造之前的濱水空間,有的完全封閉無法親水,有的雜草叢生難以踏足,有的甚至成為堆放雜物的城市死角。”陳大雨説,“我們一期接着一期幹,過程中不斷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圍墻怎麼建、車位怎麼劃、充電樁怎麼設……建設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要聽聽大家的聲音,找到最大公約數。”

  “一江一河”岸線的貫通,是整個上海的“大手筆”,深入街鎮,細密的水網就像是“一江一河”的毛細血管,不同層級濱水空間的貫通打造,構成了整座城市依水而生的無限靈動和蓬勃生機。

  文脈:凝聚起人心的力量

  周家浜濱水公共空間里長達25米的《新涇鎮史長卷》,將濃濃鄉愁娓娓道來,仿佛一部活生生的歷史長卷勾起新涇人綿長的鄉土記憶。沿着周家浜往東,在人流如織的仙霞路青溪路轉角處,一個名為“同XIN”共享客廳的空間,也為基層治理的人文情懷寫下新的“注腳”。

  “‘同XIN’共享客廳所在的這個街角,雖然位於同仁醫院的對面,但原來卻是一處長期閒置的門面房,周邊的商業形態也比較混亂,一直是基層治理的一個洼地。”新涇鎮曙光居民區書記朱晨華説。

  新涇鎮積極響應居民對大健康主題的需要,通過黨建聯建,攜手同仁醫院共同實施打造,希望打破院區、社區、街區的藩籬,讓公共醫療資源走出來,零距離、面對面惠及更多的群眾。

  “同XIN”共享客廳的外景。(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看到,三百多平方米的空間裏,集智慧醫療體驗館、健康藝術療愈角、美好生活共享家、街區治理研習站於一體。緊貼社區居民關注的大健康主題,設有可進行疼痛敘事、健康餐盤的共創工作坊以及智慧醫療設備體驗區、長者運動之家;還有可供周邊居民、游客等共享的社區居委會工作站、咖啡館和教室。

  “‘同XIN’,既指的是同仁與新涇鎮的攜手,也指的是勁往一處使的‘同心’,還代表着街區氛圍的溫馨。”朱晨華介紹,在這個空間裏,醫生、專家會開直播、辦講座,社區活動會定期開展,就連商討街區治理的居民議事會也在這個空間進行,“這個共享客廳真就成為了社區的大客廳,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很少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們也走了進來,大家熟絡了起來,人心也漸漸凝聚了起來。”

  新涇,融合綠脈、水脈、文脈,在城市發展中,仍不斷散發着生態風、江南韻和人情味。正如一位居民所作的有關新涇鎮的詩歌所説——新涇,“演繹這田野裏的春天故事,感受這城市化的浪漫情懷。”

  出品:姜微 王永前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王默玲

  視頻製作:徐昌敏 張千石 尹駿逸(實習生)

  鳴謝:長寧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