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無力、麻木?警惕這種“隱形殺手”!
在神經內科的眾多疾病中,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猶如一個隱匿的“健康殺手”,悄然影響着眾多患者的生活。近日,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林潔教授對CIDP的診治現狀與前沿探索進行了相關介紹。
CIDP,全稱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是一種由免疫介導的慢性進展或復發性周圍神經疾病。林潔教授介紹道:“CIDP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病程漫長,一般起病在2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很多病人病程長達一年兩年。”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麻木無力,患者多為中年男性群體。“想象一下,一個家庭的中年男性,作為頂梁柱,患上這種以無力為主的慢性病,無疑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沉重負擔。”林潔教授介紹。
隨着時間推移,若未得到及時治療,CIDP患者會出現肌肉萎縮,嚴重時甚至只能坐輪椅。“早期病情相對較輕,患者社會功能還能相對保留,但越往後,社會功能喪失越多。”林潔教授強調。CIDP作為罕見病,國際上第一版指南於2010年&&,2021年更新第二版,我國也在2022年發布了自己的指南。
由於CIDP的罕見性和複雜性,基層醫院對其認識和診斷能力有限。“很多病人是從各個省轉診過來的,基層醫院覺得看不太明白,就會把病人介紹到華山來。”林潔教授説。上海華山醫院目前專門設有周圍神經專病門診,在周三上午開放,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CIDP患者。
這種轉診模式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診療網絡。“病人希望在這裡得到診斷和方案,然後可以在當地治療,實現有診有治,方便快捷。”林潔教授介紹,華山醫院與華東六省一市乃至全國範圍內都建立了合作網絡,如泛長三角的神經疾病聯盟,讓病人能夠上下轉診。“有了這個網絡,病人可以來診斷、拿方案,再回到當地治療。”
在治療方面,早期已有丙球治療、激素治療、血漿交換治療等標準化治療方法。但隨着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治療理念也在不斷更新。“現在強調早診斷早治療,把高效治療前移,防止繼發軸索損害導致的殘疾。”林潔教授説。如今,B細胞清除治療、FCRN拮抗劑治療等新方法也被應用於CIDP患者。
林潔教授指出,CIDP病情有輕有重,存在不同亞型,損害部位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療需要個體化。“對於輕症病人,沒必要採用很重的或高效的治療;但如果發現病情有加重趨勢,就會提前進行干預。”林潔教授解釋道。
據悉,上海華山醫院在CIDP治療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中常作為牽頭單位。華山醫院一直專注於CIDP(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的研究。林潔教授介紹,華山醫院在國際上首先完成了關於B細胞清除用於CIDP的隊列研究,結果表明B細胞清除治療對CIDP病人非常高效。
林潔教授介紹,上海華山醫院在CIDP(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科研方面以臨床研究為主。“我們基於臨床發現提出問題,然後進行臨床研究來回答問題。”她舉例説明,“針對CIDP抗體介導但具體抗體未知的‘黑箱’問題,醫院提出了探究細胞清除作用的設想。通過設立研究者發起的項目,對患者進行入組臨床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周圍神經學會(PNS)的認可,並被推廣應用。之後,全世界各個中心都在做相應研究,不少中心已將這種治療方法應用於臨床。”
未來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在CIDP診治方面仍有諸多規劃。“目前還有差不多1/3的患者是難治性的,我們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法解決問題。”林潔教授&&,接下來將探索多種治療聯合使用對難治性患者的效果,以及如何更早地應用高效治療。
CIDP的診治之路充滿挑戰,但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正不斷探索前行。從構建完善的診斷網絡,到推進個體化、高效化治療,再到通過科研創新推動診治進步,每一步都凝聚着醫護人員的智慧和心血。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CIDP患者受益於這些前沿探索,重獲健康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