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新文創”CEO班校友陳長傑:科技賦能教育,重塑學習體驗
近日,《領軍企業》專題與上海交大文創學院聯合推出“新文創領軍者”系列訪談,圍繞“萬業皆文創”的跨界融合理念,深入解讀科技與教育融合的新範式。本期對話網龍網絡公司副總裁、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新文創”CEO班校友陳長傑,作為“新文創”理念的踐行者,他將設計思維與文創精神深度融入教育科技,推動了AI生産中心、虛擬實驗室、玩學元宇宙等項目等創新項目落地。他相信,教育的未來,不只是技術創新,更是一場“體驗的革命”。

跨界融合:從設計思維到教育創新的路徑探索
陳長傑的教育科技之路,始於應用美術的專業背景。大學時期的視覺傳達和傳播學課程,讓他對“設計如何改變體驗”産生興趣。轉入教育出版行業後,他敏銳地發現:優質教育産品的核心不在知識堆砌,而在於學習體驗的再設計。
2013年,陳長傑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加入以游戲開發見長的網龍網絡公司。“當時我看到了游戲的底層邏輯與學習過程的相通之處。”他回憶道,“游戲中的激勵、反饋、挑戰與成長等機制,能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十多年過去,這個判斷得到了驗證。從AI生産中心到虛擬實驗室、玩學元宇宙,在陳長傑的推動下,網龍用科技不斷改善“學習的體驗”。
作為樂高愛好者,陳長傑從樂高“模塊化搭建”的理念中受到 啟發:學習也可以被拆分成“知識顆粒”,通過動手、探索與組合,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體系。由此誕生了“積木玩學樂園”,讓孩子們在創造中學習,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範式創新:構建“AI+游戲化”教育新生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陳長傑引用孔子的教育智慧,闡釋了網龍提出的“更有效果、更有效率、更有體驗感”的3E教育理念。“教育科技的真諦不是取代教師,而是賦能教師;不是讓學習更機械,而是讓學習更有生命力。”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網龍與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原中央電化教育館)合作開發的“央館虛擬實驗”成為行業標杆。該項目融合AI、3D、VR等前沿技術,打造出高度沉浸的實驗環境。學生戴上VR設備,即可安全進行各類理化生實驗,甚至操作傳統實驗室難以實現的危險或複雜實驗場景。截至2024年底,該項目已覆蓋全國2.2萬餘所學校,訪問量突破1150萬次。
更具革命性的是網龍自主研發的AI生産中心。目前已能實現大部分教育資源生産工作由AI執行,技術人員只需輸入核心知識點,系統便能在1小時自動生成包含教學腳本、動畫、題目在內的互動課件,並可快速輸出多語種版本,將課件開發的邊際成本降至百元級別。“這標誌着教育資源生産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讓優質教育資源的普惠共享成為現實。”陳長傑&&。
體驗重構:打造虛實融合的學習新場域
在教育內容與文化創意融合的過程中,網龍提出要讓IP從靜態形象轉化為“能陪伴、能互動、能被延展的內容生命體”。
以網龍重點打造的原創IP“僵小魚”為例,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這個可愛的卡通形象可以出現在現實場景中,與學生一起答題、完成任務。“我們將其定義為‘學習夥伴’,希望它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更能給予情感陪伴。”陳長傑説。
針對K12教育場景,網龍還開發了AI學習夥伴“喵星人”。這個從動畫角色成長起來的數字助手,具備情緒識別、學習引導、情感回應等能力,能夠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在取得進步時及時表揚,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接。
“教育不只發生在教室裏,更應該在體驗中實現。”陳長傑帶領團隊在福州總部打造的“積木玩學樂園”,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空間實踐。在這個創新空間裏,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動手搭建模型,同時通過AR眼鏡觀看虛擬信息與物理模型的疊加融合。這種“虛實共生”的體驗,讓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
平衡之道:文化、科技與商業的共生
作為上海交大文創學院“新文創”CEO班的學員,陳長傑常常思考“文創”二字的邊界。文創不僅是文化産品,更是一種跨界思維:用文化的溫度激發創意,用科技的速度實現落地。

“我所在的行業—教育科技,其實正是‘文教、文創、文旅’的交匯點。無論是VR、AR、AI,還是積木搭建、數字研學,都是讓人‘在體驗中獲得成長’的過程。”陳長傑説。
上海交大文創學院的學習經歷讓他獲得了重要的 啟發:要用跨學科的視角看待創新。教育若缺乏文化根基,就難以持續;文化若缺少科技賦能,則難以普及。教育與文創的關係,正如內容與體驗的關係——前者確保知識的有效性,後者增強知識的共鳴感。
在今年8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新文創”CEO企業家研修班參訪網龍長樂基地的活動中,師生們深入考察了數字教育小鎮的整體規劃與功能空間,親身體驗了網龍開放式、沉浸式的辦公環境與創意氛圍。上海交大文創學院院長助理、産業合作辦公室主任劉佳琛&&,網龍不僅是一家科技企業,更是融合玩學理念、激發創造力的“夢想實踐地”,“網龍經驗”對文創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未來展望:2035年的教育新圖景
陳長傑相信,未來十年的教育將完全突破傳統課堂的邊界。AI將成為老師的助手,元宇宙將成為學生的實驗場,積木與AR結合的空間則成為跨學科學習的橋梁。
他想象中的2035年的課堂場景是這樣的:學生們佩戴輕便AR設備,與全球同伴在虛擬太空站協同實驗;AI系統實時生成個性化學習內容;教師通過數字人助手引導跨文化討論。“學習的快樂將不再來自被動完成任務,而是源於主動探索和共同創造。”
“上海交大文創學院讓我重新認識了‘創造力’的內涵。”陳長傑總結道,“它不是靈光一現,而是文化、科技與教育的有組織融合。”網龍從AI課件到數字人,從玩學樂園到全球合作的系列實踐,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執着踐行——讓文化因科技而更具傳播力,讓科技因文化而更富人性溫度,最終讓教育因創新而充滿無限可能。
在陳長傑看來,教育的未來,不是製造知識的人,而是點燃好奇心的人,是讓知識更好玩,讓學習成為人類最美好的體驗。只有當孩子們在探索中發現自我,教育才真正完成它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