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韌性教育系統 引普惠氣候資金 多方聚力共護兒童應對氣候危機
恰逢以維護兒童權利為宗旨的“世界兒童日”,“童築氣候韌性未來——第五屆氣候變化教育研討會”11月20日在滬舉行,直面氣候危機為全球兒童帶來的嚴峻挑戰。本次論壇由國際救助兒童會(英國)北京代表處、華東師範大學及上海氣候周聯合主辦,匯聚政府、學界、企業、社會組織與學校的多方代表,共同探討如何構建以兒童為中心、具備氣候韌性的教育體系,於當下具有特殊而緊迫的意義。
國際救助兒童會(英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周潔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場環境危機,更是一場深刻的兒童權利危機,持續影響着兒童的生存、健康、教育與發展。她呼籲社會各界重視兒童視角,積極賦能兒童,使其成為氣候行動的重要參與者,共同為下一代締造更安全、包容且具備韌性的未來。

兒童行動:從身邊小事到氣候關切
在“兒童視角與兒童行動”環節,來自上海市金山區前京小學與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分享了他們的“氣候記憶”與實踐。孩子們展示了利用奶茶杯改造的“環保清涼扇”,並介紹了暑期發起的“地球降溫微行動”,以充滿童真卻切實的行動回應氣候變化的挑戰。

國際救助兒童會兒童權利與倡導高級顧問Taskin Rahman隨後在題為《生遇氣候危機——氣候變化中的兒童權利保護》的演講中強調,氣候危機正急劇演變為一場全面的兒童權利危機。極端高溫、洪澇及糧食短缺等現象正成倍加劇對兒童生存、健康和教育的威脅。然而,全球氣候融資中僅有約2.4%直接惠及兒童需求。他呼籲各方將兒童權利系統性納入氣候政策核心,顯著增加針對兒童適應能力與韌性建設的資金投入,並確保兒童在氣候相關決策中擁有實質性的參與機會。
強化教育系統:從脆弱走向韌性賦能
國際救助兒童會全球教育顧問Kamal Guar在主旨演講《從脆弱到賦能:強化教育系統的氣候韌性》中闡述,氣候危機已直接衝擊學校運作,影響兒童的安全、情緒健康與長期發展。她提出,學校需通過加固基礎設施、完善應急預案、提升教師應對能力及推廣靈活學習模式來增強適應性,同時積極推進綠色校園建設以降低自身碳足跡。此外,優質的氣候教育能有效賦能兒童,使其從被動的受影響者轉變為積極的行動者,在變化的環境中保護自身、影響家庭與社區。
國際救助兒童會(英國)北京代表處戰略與倡導總監劉銘進一步指出,高溫、洪水、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不僅擾亂正常教學秩序、威脅校園安全,更加劇了脆弱兒童群體面臨的不平等。她提到,國際社會與中國已相繼&&多項政策,將氣候教育與綠色轉型納入教育體系建設,為學校提升氣候韌性提供了明確指引與支持。她呼籲,應通過政策推動、跨部門協同及社會多元參與,合力構建安全、綠色且具備適應能力的教育系統,確保每個兒童都能在氣候挑戰下持續、安全地學習與成長。
實踐探索:校園成為氣候教育“活教材”
在實踐案例分享環節,來自深圳市光明區馬田小學與北京市大興區第八小學的代表呈現了生動的地方經驗。深圳市光明區馬田小學以“海綿校園+課程創新”為核心,通過生態化改造、1+N融合課程及物聯網技術應用,將校園打造為可感知、可探究、可行動的氣候教育實踐場。北京市大興區第八小學則通過“治理減碳、科技減碳、教育減碳”三位一體的路徑,利用光伏發電、熱泵改造、碳足跡監測等技術推動校園綠色轉型,並構建了配套的低碳課程與“碳幣”激勵機制,將綠色理念融入校園文化與日常生活。
凝聚共識:聚焦“兒童+”模式與資金流向
在由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家成主持的圓桌討論中,來自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金山區教育局、企業及學校的代表圍繞“如何構建氣候韌性教育系統”展開深度對話。嘉賓們指出,構建氣候韌性教育系統的關鍵在於落實三個“兒童+”模式:以兒童為中心+韌性模式,提升學生綠色素養並真誠傾聽兒童聲音;兒童領導+治理模式,使兒童從參與者進階為校園氣候治理的共同建設者;兒童友好+生態模式,將友好理念延伸至家庭、社區及更廣社會生態,通過多方協作為兒童營造支持性氣候環境。討論一致呼籲,應將兒童置於系統改革的核心位置,通過治理、資源與文化的聯動,形成持續演進的教育力量。
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機構創始人李濤在《氣候變化中的流動兒童》演講中強調,流動兒童在氣候變化中承受着居住環境、健康狀況及學習條件等多重脆弱性的疊加衝擊。他提出,提升流動兒童的氣候韌性並非施捨,而是構建更具包容性與抵抗力社會的關鍵投資。
在隨後的“氣候資助,兒童為先”圓桌討論中,雅高集團、蔚來用戶公益基金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等機構代表一致認為,讓兒童站上氣候行動中心的關鍵,在於通過企業與社會公益的創新協作,設計更有效的資助機制,確保兒童,尤其是弱勢兒童的現實處境被看見、被傾聽,並能夠以行動者身份積極參與。
閉幕展望:從研討到行動,共築韌性未來
論壇尾聲,來自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上海氣候周、全國氣候變化教育研究聯盟及國際救助兒童會的代表分別致辭。
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副主任曾紅鷹在總結中指出,推動氣候變化教育關乎代際公平,其核心在於應對三大挑戰:一是強化跨部門機構協作,二是扭轉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三是系統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相關能力。他進一步強調,氣候變化教育本質是社會共識的塑造,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價值觀教育。
上海氣候周執行委員會聯席主任鄒榮則從國際視野出發,高度評價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氣候韌性教育所展現的創新性與前瞻性。他指出,中國在氣候變化教育領域的實踐,特別是那些植根本土、聯動社區的學校解決方案,已形成了體系化的生態,為全球氣候教育知識庫貢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家成從教育系統更新視角提出了關鍵建議。他主張,在堅守“兒童優先”原則的同時,應通過“代際學習”等模式,主動聯結兒童、家長、社區工作者乃至老年人,使兒童的領導力與氣候素養在更廣泛的人際互動與項目活動中得以煥發。
國際救助兒童會亞洲區域總監Arshad Malik強調,氣候變化已是全球兒童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中國在氣候韌性教育領域的探索為亞洲乃至世界提供了寶貴經驗。他強烈呼籲所有參會方將今日洞見轉化為切實行動,攜手為兒童創建一個更安全、更具韌性的未來。
此次論壇在COP30閉幕與“世界兒童日”交匯的重要時刻,成功地將全球氣候議程與兒童權利緊密聯結。與會各方承諾,將攜手把會議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共同推動從教育系統韌性建設到氣候資金有效流向的雙重變革,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氣候變化的挑戰下,於安全、健康、可持續的環境中,綻放其無限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