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為橋,情暖邊疆:上海群文潤疆小分隊4天7場演出傳遞滬疆情誼
從上海到喀什,跨越萬里,4天7場演出,足跡從喀什市到平均海拔超過3千米的托雲牧場、“高原稻鄉”皮拉勒鄉等地……近期,在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揮部、市援兵前方指揮部的指導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帶領上海群文潤疆小分隊、攜手上海輕音樂團跋涉七地,為喀什和兵團草湖項目區的群眾帶來了上海人民的情誼和精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藝節目,實現藝術的傳遞、兩地文化的交流。

與此同時,上海市攝影協會攜手春秋旅游公益援疆,他們精心設計采風線路,在喀什、塔縣、莎車、葉城等八地安排拍攝點,記錄新疆豐富多元的地貌景觀、非遺的活態呈現及絲綢之路上的人文紀實。據悉,這也是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首次聯合上海輕音樂團和上海市藝術攝影協會一起,在喀什和兵團草湖項目區開展“文化潤疆”活動。

糅合了《金梭和銀梭》及《青春舞曲》的旋律,由上海輕音樂團精心改編的《金梭銀梭致青春》在喀什六中響起,拉開了“上海群文潤疆行暨百場輕音邊疆行”的序幕,這也是上海群文潤疆行的首場演出。緊接着,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文藝小分隊帶來傳統文化《戲韻變臉》、雜技《倒立射箭》、夢幻魔術表演、二胡演奏、海派木偶劇《阿寶奇遇記》等,精彩紛呈的節目讓現場氛圍持續高漲,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上海輕音樂團則既給喀什六中的孩子們帶來《在那遙遠的地方》《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上春山》《如願》等熟悉的歌曲,也有他們在過往“百場輕音邊疆行”文化潤疆活動中收集靈感,創作的歌曲《三千年之戀》《我在澤普等着你》《葉爾羌河的聲音》《絲路》等。孩子們聽到歌名中熟悉的地名就開始歡呼。兩個單位將各自的“拿手絕活”穿插在一起,奉獻了一場既富有上海特色又帶着新疆韻味、傳統和流行相結合的文藝演出。

來到小劇場看演出的都是高三玉蘭班的學生,老師希望讓孩子們在高考前緊張學習之餘放鬆一下,同時也能受到藝術熏陶、愛國主義教育。上海在孩子們眼裏心中具象化了,他們也從藝術家們精湛的表演中感受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不易。“節目太精彩了,希望下次還能看到你們的演出。”維吾爾族學生熱則耶&&,馬上就要高考了,她也有自己的目標大學,“今天很開心,希望今後能去上海看看。”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郭志峰是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幹部,他由衷地歡迎文化潤疆的項目能滋潤喀什六中,&&這場演出除了300多名學生現場觀看外,學校3000多位同學還在各自班級同步觀看了直播。喀什六中現在的校區是上海第十批援疆建設的項目,大門是一比一復刻的上海交大百年老校門,演出所在樓是光華樓(源自復旦大學),優秀的班級被命名為玉蘭班,這裡處處都蘊含着上海的元素。除了這個項目之外,喀什六中還經常會有報告、講座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來。在文化交流中,在持續的援疆過程中,孩子們的中華民族認同感與日俱增。
位於兵團草湖項目區的四十一團學校是本次潤疆行的第二所學校,學校在教學樓前的廣場上搭起了舞&,組織全校師生觀看了演出。平時在課堂上有點靦腆的孩子們,在廣場上釋放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孩子們的熱情感染了藝術家們,大家共同將現場演出變成了合唱、鬥舞場。演出結束時,孩子們一個個跑來找藝術家們簽字。“這樣精彩的演出我們以前很少看到,大家都很崇拜他們,今後想成為像他們這樣的人。”學生魯銘燦&&。校長陳寧也很感動:“這裡的孩子大多都沒出過新疆,你們從上海帶來這麼一場高品質節目,為孩子們打開了一個窗口,照進了一束光,讓他們想走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學更多的文化知識來建設我們的祖國。”演出後,四十一團學校的老師還和潤疆小分隊舉行了一場籃球友誼賽。

此後,小分隊成員們又走進托雲牧場、紅旗農場以及布拉克蘇鄉、皮拉勒鄉、巴合齊鄉等地,到了團場去了連隊,在村居委活動室、百姓大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不同的舞&進行了演出。
托雲牧場的演出是在室外的百姓大舞&上進行的。小分隊剛到的時候還是太陽當空,溫度在二十多度,等大家搭好&、調好音,走了一遍&準備上&之際,溫度驟降到十來度,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凍得直哆嗦,演出不一會還下起小雨。觀眾卻非常鎮定,不慌不忙撐起傘繼續觀看,沒有一個退場。事實上,在演出前,有些演員在此産生了高反。其中,表演變臉的黃志林一戴上臉譜套,穿上戲服就開始有些喘不過氣,翻跟鬥、舞大刀、耍金箍棒則讓他比平時更費力。但他還是堅持下來,沒有讓節目呈現因此打折。
演出中,當雜技《倒立射箭》的演員鄧迎超用腳一箭射中氣球爆炸的時候,場上氣氛達到高潮。托雲牧場位於天山與崑崙山交匯處,是兵團唯一以柯爾克孜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團場。據説柯爾克孜族是射箭的民族,男女老少都會射箭,但倒立射箭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所以觀眾都為鄧迎超精湛的技藝所折服。表演一結束,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奶奶走上舞&,向她獻上了自己手工製作的玫瑰花,花上還佈滿了閃爍的燈。

阿力亞·阿布都克裏木剛從吉林師範大學畢業,現在在皮拉勒鄉依也勒幹村居委挂職。“八年了,現在覺得這裡已經是新面貌了,新房子、新路,今天演出的村委會也是新建的。感謝國家的各種惠民政策,我們能出去讀書也是得益於國家政策。出去了才知道,原來世界還可以是這樣的,回來能更好地建設家鄉。”她説,今天的演出除了給新疆的觀眾帶來歡樂和精神享受,也為大家打開了一個了解上海的窗口。她也希望小分隊能把新疆的文化、新疆的風土人情和新疆人民的熱情好客帶回去,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新疆,一同建設新疆。
布拉克蘇鄉是這次群文潤疆行的最後一站,小分隊提早了一兩小時到達,但發現孩子們已經整整齊齊地等在了劇場,車一停,就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鄉里的工作人員告訴小分隊,因為上海團以前來過,演出很精彩,大家都很期待。工作人員一下車就開始和孩子們互動。整場演出歡呼聲與掌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演出結束,孩子們久久不願離去,並誠摯地邀請小分隊留下來和他們一起過古爾邦節。

這不僅是一次萬里送文化的旅程,也是一場文化交流。期間,三個團隊在喀什聚首,參加了“情暖滬疆 攜手同行”上海文化潤疆·滬喀兩地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兩地藝術家同&演出,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滬喀風情的文藝節目。演出之餘,演員們還在喝茶吃飯的時候與新疆民間藝術家共同演奏、演唱,進行文化交流。其中,魔術師金龍拜會了自己的新疆的同行朋友,並且把自己魔術用的白鴿送給了他,還在酒店裏利用晚間休息時間反復教他大變鴿子的魔術技巧。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海派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項春雷認為,此次新疆行是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深情凝望,更是對多元共生精神的禮讚,“孩子們的眼裏有對星辰大海的憧憬,心中有對美好文化的期盼,我們和孩子們交流的時間太有限了,我還有好多有趣的想法想教給大家。”

演出之餘,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吳鵬宏還向學校學生贈送了《上海故事》書籍,上海輕音樂團黨總支書記、團長董德平向學校學生和群眾贈送了樂團《中華神話》文創T恤衫、明信片和原創歌曲U盤。吳鵬宏&&,他是第四次來到美麗的新疆。2021年7月,在文旅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和中國文化館協會的見證下,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和喀什文化館簽署合作協議,近幾年來,滬喀兩地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我們和上海輕音樂團合演了五場,自己單獨演出了兩場,都很成功。今後我們將繼續整合更多優秀社會力量資源,將把更多上海優質文化資源帶到新疆,帶到喀什地區和兵團草湖項目區,讓更多群眾可以欣賞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提升美育素養。此外,我們將着力為新疆優秀文藝團隊到上海演出提供更多機會,辦好滬喀文化交流周等品牌項目。”
此次上海藝術攝影協會的采風走訪了阿克蘇、阿合奇、喀什、塔縣、葉城、莎車、麥蓋提等9個點位,用鏡頭記錄了最真實的新疆風貌,見證了滬疆兩地人民深厚的情誼。一幀幀畫面定格了阿克蘇巴扎的熱鬧市集,柯爾克孜族在風沙中的馴鷹過程,帕米爾高原騎手們的牦牛叼羊運動,拉齊尼小學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村莊裏人們寧靜而幸福的生活……“每一幀畫面都訴説着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特別是看到上海援建項目給當地帶來的切實改變,讓我們對‘情暖滬疆’有了更深的理解。”上海藝術攝影協會會員黃浦區文化館攝影幹部王美蓮如是説。

這次采風摒棄了以往旅途中打卡拍攝地點,三輛大巴載着110位攝影家沿途隨機停留在一些保留了傳統氣息的村莊,大家敲開村民們的門,走進村民的家,坐上炕,和他們攀談,感受他們的日常生活與親情。熱情好客的村民拿出他們的馕和奶茶招待遠方的客人。交流之中的感動讓他們拿起相機拍攝出老百姓真實純樸的生活。“拍攝要有真實的體驗,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有感動別人的作品。”上海藝術攝影協會會長陳海汶拍攝新疆18年,他一直堅持藝術創作要走進人民真實的生活。因此,這次集體采風首次採取這種隨機走進百姓中的新方式。“潤疆之行的意義,對於我們攝影人,不僅在用影像宣傳文旅,更在於讓大家看到滬喀兩地的文化共融、看到新疆生活的改變和經濟的攀升。”
回上海後,上海藝術攝影協會將組織援疆采風交流會,屆時110位在南疆拍攝的攝影家們將共同交流,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
“回首十來年的援疆路,滬喀兩地早已血脈相連”,喀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劉輝説,“正是上海的鼎力相助,喀什實現從蓄勢待發到蓬勃發展的可喜變化,越來越多的獨特魅力已更多地被國內外朋友認識。兩地百姓在文化互動中增進了友誼,加深了解。以藝術為橋,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正是對文化潤疆、旅游新疆生動的體現,是滬喀兩地攜手邁向新征程的體現。”他真誠地邀請各位攝影家、音樂家、藝術家在喀什這片充滿靈感的土地上盡情綻放,用鏡頭記錄喀什的壯闊,用旋律分享喀什的熱情,將喀什的故事傳遞到更多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