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技術碰上磚瓦記憶,五一小長假來曹楊新村打卡工人新村數字影像展
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內,一場穿越時空的光影對話悄然啟幕。4月28日,曹楊新村街道用數字技術喚醒泛黃的歷史膠片,以“上海工人新村數字影像展”為媒,讓勞模精神與城市根脈在“雲端”重生。展覽首日,便吸引了諸多居民打卡參觀,共同觸摸“紅瓦白墻”背後的奮鬥歲月。

雲端喚醒歷史,影像照見時代
“這是1952年勞模入住時的場景,大家可以通過影像看到他們敲鑼打鼓搬進新居的模樣,這些都是時代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上午10時許,溫暖的日光灑進百禧公園黨群服務站的小白樓,上海音像資料館研究員管怡瑾的導覽講解繪聲繪色。“我個人特別喜歡這張外國友人在曹楊人家裏做客的照片,在上世紀90年代,曹楊新村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對世界講好上海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在“上海工人新村數字影像展”主展覽現場,跨越幾十年的上海工人新村真實影像被梳理成“拂雲破曉、舊貌新程、春風送暖、千家萬戶、綠意蔥蔥、造化神秀、煥新蝶變”七個板塊,按照時間發展線索編織成流動的數字長卷,以豐富的文獻資料與珍貴影像,生動展現工人新村作為上海城市記憶縮影的重要地位。從膠片時代的“紅瓦白墻新樓房”,到數字時代的“全息幸福生態圈”,每一幀畫面都像一扇窗,展現曹楊新村七十余載的風華歲月。
現場,一位觀展市民不禁感嘆:“平時這些影像我們不太常看到,帶有聲音的更是少見,這次過來看展不僅看到了幾十年前的街巷煙火,還在歷史原聲中聽見了父輩勞動者們樸實的笑聲,非常有意義。”
市集、講壇、銀幕和“回溯”本真
多元立體化的展陳載體,更是為本次活動增色添彩。走出主展廳,小白樓前正上演生動的“第二現場”——工匠精神體驗集市裏,高科技文創攤位、工藝互動展示、公益義賣,將“煙火氣”與“時代感”充分融合,生動展現工匠精神的時代演進。距此不遠的曹楊新村村史館報告廳內,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知名電影評論人湯惟傑則在作專題演講,從電影作品視角解讀工人新村作為拍攝地的歷史文化價值。講座結束後還能“趁熱打鐵”,留步觀看《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等工人新村相關經典老電影,以及蕃瓜弄、曲陽新村、彭浦新村等工人新村的相關紀錄片。

“單一的展陳有限,無法充分承載工人新村的集體記憶。”據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數字影像展由區文化和旅游局、曹楊新村街道辦事處、區總工會指導,上海和煦文旅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音像資料館聯合主辦,攜手創新打造“展覽+”模式,通過延伸拓展多元載體,讓歷史敘事突破展墻界限,努力構建全時空記憶場域。“工匠市集能夠鏈結代際情感、主題講座能夠深化歷史認知、電影喚醒能夠文化基因,從情感共鳴、認知深化、文化傳承等多維度進行立體化表達,讓工人新村的故事更加生動可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始終堅持選用最“原汁原味”的影像資料呈現歷史,以最本真的姿態與觀眾對話,在時光沉澱中傳遞原初的力量。
從“首發站”到“精神坐標”
據悉,本次數字影像展還將以巡展的方式,走進上海其他具代表性的工人新村,串聯起上海工人記憶的集體圖譜。作為巡展首站,曹楊新村無疑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內涵,成為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傳播的一扇標誌性窗口——
1951年,曹楊新村帶着光榮的使命誕生在上海普陀並自帶多重“光環”:她是“鄰里單位”規劃理念在我國住區建設的首次實踐,孕育出如今“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雛形。她的首批入住的1002戶居民均為全國勞模、先進工作者,鑄就了“勞模新村”的閃亮名片。她是全國首批文明單位、首批最美志願服務社區,更是上海市“十面紅旗”中唯一的街鎮代表,歷經歲月沉澱,始終走在基層治理創新的前列。

如今,曹楊新村更是錨定“人民城市建設示範點”目標,積極回應其在誕生之初就被賦予的時代命題:在城市有機更新下,通過舊住房成套改造、加梯換梯等民生工程持續完善社區生活配套設施,切實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品質,展現出現代化宜居社區的嶄新風貌;在探索區域科創的高質量躍升時,積極助推沿滬寧産業創新帶打造,讓“工匠群星”們在這方水土持續閃耀,讓整座城區充滿活力與幹勁,助推從“工人新村”走向“創新高地”的美好願景進一步照進現實。
當數字技術碰上磚瓦記憶,這場展覽呈現的不僅是工人新村的變遷史,更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人民性”的生動注腳。接下來,從曹楊出發的巡展列車,還將載着新中國首個工人新村的故事,駛向滬上更多工人記憶承載地的精神原鄉。
據悉,此次工人新村數字影像展在曹楊新村將持續展出至5月8日,五一小長假期間免費向市民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