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守望,她們心中的“小事”和“大愛”

孟燕萍(右二)和居民們參加花藝活動

楊富珍(左二)與居民代表一起為“幸福弄堂”揭幕
在上海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基層工作的舞&熠熠生輝,眾多傑出女性憑藉堅定信念與無私奉獻,為城鄉社區的發展注入澎湃動力。近日,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名單揭曉,浦東新區周浦鎮周源社區黨委副書記、禦沁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富珍,青浦區徐涇鎮民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孟燕萍榜上有名。她們的故事,起始於平凡日常,卻在堅守與奮進中閃耀出非凡光芒。(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孟燕萍:
從鄉村醫生到婦女工作者
在青浦區徐涇鎮民主村,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或在調解村民糾紛,或與志願者策劃活動,或伏案整理村民建議……二十多年如一日,她像一棵“常青樹”,將青春深植於基層,用情用心托起居民的“幸福家園”,她就是民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孟燕萍。
2003年,剛剛從衛校畢業的孟燕萍回到了民主村,以社區全科醫生的身份服務村裏。“在那段與患者頻繁接觸的日子裏,我穿梭於村裏的各個角落,傾聽村民的病痛與需求,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孟燕萍説,這段鄉村醫生的經歷不僅磨煉了她的醫術,也讓她更深入地了解了大部分村民的訴求,與村民們有了很深的感情,為她日後投身鄉村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010年,當時的民主村婦女主任即將退休,村領導深知孟燕萍的專業素養與親和力,向她發出誠摯邀請,希望她能加入村委會從事婦聯工作。孟燕萍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投身於這片全新的領域。“我一直覺得婦女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一個家庭的和諧穩定,往往取決於婦女的付出與智慧。在家裏,如果媽媽是位識大體、明事理的好女人,那麼婆媳關係就會融洽;隨之,子女關係也會和睦,這樣一個家庭的家風就樹立起來了。每個家庭的家風好了,我們的村風自然就好了;村風好了,老百姓對村裏的各項工作就會支持,我們的工作也能順利開展了。”説起對婦女工作的理解,孟燕萍笑着侃侃而談。因此,她始終將婦女工作視為重中之重,希望通過提升婦女的幸福感,來推動家庭和諧,進而促進整個村的和諧、穩定。
在實際工作中,她遇到過許多棘手的問題,有件事讓她印象最深刻。前幾年,村裏一位93歲的獨居老人,其房屋因年代久遠被鑒定為危房,需要進行動遷。然而,老人在老宅生活了一輩子,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堅決不願配合動遷工作。“作為一名民主村人,我十分能理解老人安土重遷的心情。但在‘情’與‘理’的博弈中,還是要以大局為重。”孟燕萍得知情況後,耐心地向老人講解動遷的意義和好處,描繪未來生活的美好藍圖。最終,老人被孟燕萍的真誠所打動,同意簽字動遷。孟燕萍積極為老人&&養老院,幫助老人順利入住。在老人住進養老院的第一天,她特地帶來了老人一直想買的一床鵝絨被,以此來慶祝老人開啟新的生活。老人十分感動,拉着她的手,滿含熱淚地説:“我只不過隨口提了句想要一床鵝絨被,你就記在心裏了,我真的很感謝。”此後,孟燕萍每年都會前往養老院探望老人,為老人帶去溫暖與關懷。
“我是一名地道的民主村‘小囡’,這裡每位村民於我而言都像親人一般。”孟燕萍説。在一次婦女普查中,孟燕萍得知村裏一位阿姨的某項檢查指標異常。憑藉多年的從醫經驗,她敏銳地察覺出問題,便第一時間安排好手頭工作,親自開車載着這位阿姨前往市區的三級醫院進行復查。最終,在孟燕萍的幫助下,這位阿姨順利接受了治療,將病情遏制在“搖籃”裏。康復後的阿姨拉着孟燕萍的手,熱淚盈眶,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2014年,孟燕萍牽頭成立了“小孟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匯聚了各生産小組的婦女隊長及村裏熱心公益的婦女骨幹。她們致力於調解鄰里糾紛,為婦女提供精準的導向服務,悉心關懷獨居老人,全方位助力婦女兒童工作。她們不僅邀請法律專家進村開展普法講座,為婦女講解維權知識,幫助她們在面對生活困境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同時,成立舞蹈室、書畫室、太極拳隊等,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讓村民的業餘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如今,孟燕萍雖已卸任婦女主任一職,但她對婦女工作的熱情絲毫未減。作為村委會書記,她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小孟工作室”的發展,在她的帶領下,民主村和“小孟工作室”成為了群眾身邊想得到、找得到、靠得住的“溫暖家”。多年以來,孟燕萍和民主村同頻成長,從一名鄉村醫生轉身為婦女工作者、鄉村振興的推動者,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女性的擔當與奉獻精神。
楊富珍:
用愛與責任打造美好社區
在浦東新區周浦鎮,周源社區黨委副書記、禦沁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富珍扎根基層十二載,成為社區裏的溫暖坐標。她奔波於幫扶困難家庭、照顧獨居老人、組織社區孩童活動的一線,得知自己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時,楊富珍倍感意外,在她看來,自己不過是做好了分內之事,這份榮譽既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楊富珍的名字蘊含着特殊期許,父親為她取名“富珍”,與1960年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勞模同名,期望女兒能以這位勞模為榜樣、不斷奮進。從小父母便全力支持她的想法與行動,在這樣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中,她逐漸成長為獨立、能幹且負責的女性。正如楊富珍對自己的評價,“天生就有‘小老師’的特質”,不僅擅長組織管理,還熱衷於幫助他人,這些特質為她日後投身基層工作作好了鋪墊。
2006年,楊富珍投身社會救助工作,社區走訪成了日常。一次,她注意到一位70多歲還在辛苦做清潔工的奶奶。奶奶因種種原因無法申領退休金、生活困難,只能靠做清潔勉強維持生計。楊富珍了解情況後,立刻開始四處奔走。恰好當時針對7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相關的高齡納保政策,她主動承擔起為其辦理退休手續的重任,她頻繁往返各部門諮詢政策、準備材料。在她的努力下,奶奶順利辦理了退休,生活有了保障。後來,奶奶打聽到楊富珍的辦公地點,專門找了過來,手裏還拿着一雙棉鞋,感激地説:“妹妹(在上海本地習慣中,年長女性常親昵稱呼年輕晚輩為‘妹妹’),我給你做了一雙棉鞋。雖説不值什麼錢,但是我的一份心意,你可一定得收下。”楊富珍接過棉鞋,心中滿是感動。
2013年,周浦鎮為了社區精細化管理,實行鎮管社區改革,新設立7個社區中心,居委會數量大幅增加,人手嚴重緊缺,楊富珍被緊急調任至瑞陽苑居委會擔任居民區黨總支書記。2020年,她又臨危受命,任禦沁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當時,禦沁園東區停車難問題突出,私家車遠超停車位供給,外部車輛又隨意停放,導致小區道路擁堵、矛盾頻發,東區第一屆業委會成員集體辭職,居委會工作一度陷入尷尬的境地。楊富珍深入調研後,發現小區外圍的上街沿空間足夠寬敞、具備停車潛力,便積極協調派出所、交警等多部門,召開聯勤聯動會議,制定“潮汐式”停車方案。從最初的晚上7時到早上7時停車,根據居民反饋調整為晚上5時到早上9時,雙休日及節假日全天可停,並明確停車規範、超時貼單,有效緩解了停車矛盾。
為從根本上解決停車難題,楊富珍和同事們推動成立東區第二屆業委會並更換物業,與居民代表們共同制定停車收費方案。如今,小區停車秩序明顯改善,居民出行更加順暢。一位老人專門來到居委辦公室向楊富珍致謝,稱自己以前散步提心吊膽,“現在終於能安心了”。
解決停車難題後,楊富珍着眼社區長遠發展。她深知僅靠居委力量有限,打造一支有活力、能實幹的志願者團隊才是社區行穩致遠的關鍵。但在組建志願者團隊的起步階段困難重重。挖掘社區達人、凝聚居心艱難。但她積極推動社區發布紅色召集令,吸引並挖掘出一批熱心公益的黨員骨幹、樓組長和社區達人,順勢成立禦沁園自治團隊——“禦鄰軍”志願服務隊。她常説:“我們退在後面,讓居民在&前!”在這一理念下,居委從“各種幹活”變成“提供舞&”,那些原本較為“挑剔”的居民,獲得了充分表達和展現才華的機會。
“禦鄰軍”實力強勁,孵化出多個“禦”字品牌項目。針對小區未成年人多、托育難,推出“禦家學堂”;引入“社區食堂”打造“禦膳房”,滿足居民午餐需求;楊富珍尤為關注全職媽媽群體,促成“禦咖啡”落地,為全職媽媽提供實現價值的平台。楊富珍期望將“禦咖啡”模式推廣到各社區,助力更多全職媽媽重拾信心、在基層社區治理中持續綻放光彩。(來源:新民晚報家庭周刊 丁雨/房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