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車位”到“共享秩序”:這裡通過“多格合一”破解小區停車難題
晨曦初綻,第一縷陽光透過梧桐樹的縫隙,輕撫曹楊一村紅瓦白墻的檐角。這座始建於1951年的新中國首個工人新村,在歷經舊住房成套改造後,既保留了獨具特色的歷史肌理,又新增了獨門獨衛的現代化居住空間,煥然一新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白領和年輕人來此居住,為這片城區的建設與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然而,隨着人口密度的攀升,狹窄的巷道與有限的停車位逐漸不堪重負。昔日規劃中未曾預見的“幸福煩惱”,正考驗着社區治理者的智慧——小區停車管理難題,何解?

停車困境:從矛盾激化到協同攻堅
住在一村的“老曹楊人”張阿姨記得,一年前,小區裏總是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喇叭聲、爭搶車位的爭吵聲。“當時有人用電瓶車鎖鏈把公共車位圈成自家地盤,居委會調解三四次都沒用。”
原來,因曹楊一村住戶車輛持有量與車位數量比例失衡,部分業主還存在“一戶多車”,不僅小區車位成了稀缺資源,“圈地佔位”現象也屢見不鮮,鄰里關係一度劍拔弩張。10元/天的無差別對待式低價停車政策,更是讓小區成了周邊商戶、白領通勤族的“免費停車場”,業主下班後“繞圈半小時找不到車位”成為常態。
停車矛盾的集中爆發,直觀的體現在越來越多的“12345”熱線投訴工單上,居民們對規範停車管理的呼聲越來越迫切。為破解這一難題,曹楊新村街道打破傳統治理模式下物業、居委會、執法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依託“多方聯動式協作、群眾參與式治理”的“多格合一”模式,以黨建為引領實現力量的整合與協同,開出了制定停車管理條例以精準施策、長效治理的“新處方”。

“多格合一”破題:從解紛現場到民心歸處
按照街道“多格合一”網格治理劃分,曹楊一村屬於街道梅嶺北治理網格。去年,梅嶺北網格員小戴從網格工單分佈趨勢圖上,覺察到了曹楊一村停車矛盾日益突出的趨勢。在每週網格例會上,小戴向網格長反應了該小區情況。當天網格長就帶着城運中心、房辦、派出所、曹楊物業等單位和部門,與曹楊一村居民區書記、物業經理進行了現場會商。大家對小區車輛及車位數量、長期臨停車輛情況、車位設置現狀、居民停車習慣等進行了現場查看。房辦拿出了多套停車管理辦法,分別是周邊小區先前探索制定並有效落地的“寶典”。
沒過幾日,就有了加強小區停車管理秩序的大方向,接下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望聞問切”廣泛收集意見的過程。期間,梅嶺北網格牽頭房辦、律師,物業經理、業委會主任等與居民代表們展開了多場“頭腦風暴”。有人拿着《民法典》來到現場,結合“車位優先滿足業主”的相關條例內容,建議實施業主三證核驗制度;有人以子女住在外區但常來探望自己為例,建議停車管理規矩要剛,但不能丟了探親關懷......
共識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慢慢凝聚。經由多方聯席協商、群眾參與式討論、專業論證與試點調整,曹楊一村停車管理辦法正式&&,停車費透明化、探親車“親情價”、夜間部分禁停等精細化措施......就這樣,一張既“兜住”了多元訴求,也“兜住”了治理資源的網格,生動織就出“基層有感、群眾有感、社會有感”的治理圖景。

投訴歸零,秩序重構後的治理啟示
規則有了,真正的考驗在於執行,“多格合一”綜合力量持續為停車新規“護航”。在梅嶺北網格的牽頭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市民巡訪員、社區志願者等多方力量,督促並協助物業清理搶佔車位雜物、勸説“圈地”居民,在新規試行階段做好業主引導釋疑;在街道城運中心的指導下,小區探索數字化停車管理模式,引入智能停車展示系統,通過62個智能停車終端,“一屏觀測”小區車位忙閒情況和具體車位,以幫助物業快速引導車輛至指定車位;在居民區黨總支與區域化單位普陀區中心醫院共建下,疏導部分小區車輛夜間錯時停放於醫院......
在網格精準“護航”下,新規順利落地,投訴量趨零,路面停車規範有序,鄰里關係回歸和諧。這一轉變的背後,是“多格合一”治理模式在基層的生動實踐:打破以往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壁壘,整合行政、司法、公安、社區組織、企業等各方資源,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商治理格局。這種“黨建引領、網格賦能、多元共治”的模式,將基層治理的“問題清單”轉化為老百姓的“幸福賬單”,“人民城市”的溫度才能更加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