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周】13名年輕人,選擇用巡診包挑起周浦的“磚瓦房”
  • 新華網無人機
信息

分享至手機

【言·周】13名年輕人,選擇用巡診包挑起周浦的“磚瓦房”

2025-02-27 13:42:06 來源:新華網

80後們可能還記得小時候去“赤腳醫生”那裏打針,當時的交通和醫療資源遠沒有現在來得便捷,但是鄉醫們用百萬雙布鞋踏出了一條健康中國之路。

當"90、00後"成為村民的"健康守門人"

清晨的露水沾濕白大褂下襬時,25歲的朱惟溢已在鄉間小路上走了半小時。她背着藥箱熟稔地拐進弄堂,只見遠遠張阿婆就迎了出來:"小朱醫生,今天該來量血壓了吧?"    

這溫暖的一幕背後,是中國跨越半個世紀的基層醫療圖景。20 世紀50年代誕生的"赤腳醫生",曾以一雙布鞋、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撐起6億農民的健康希望。如今,全國110余萬鄉村醫生(數據截至2023年末),如同移動的"健康檔案",在田埂間守護着慢性病患者的生命線。在上海,3000多名鄉村醫生正以另一種姿態書寫着鄉村醫療的未完待續,而周浦鎮目前有12個村衞生室,13名新鄉村醫生,基本是90後、00後,青春力量正在重塑鄉村醫療的底色。

從"赤腳"到"全科"

診室墻上的老式挂鐘滴滴答答,朱惟溢的聽診器記錄着三代人的醫者仁心。爺爺的木制藥箱裏曾裝着自採的魚腥草,叔叔用藍黑墨水寫就的處方箋早已泛黃,而她電腦中的健康&&正實時同步村民的體檢數據。

 

這種變遷在浦東周浦尤為明顯,2007年起,周浦鎮與上海健康醫學院合作定向培養鄉醫,3年專科+2年全科培訓醫生規範化培訓,讓年輕人們既傳承了"把村民當親人"的溫度,又掌握了相當的診療技術。

 

巡診包背後的生命重量

在90後醫生倪佳駿的巡診包裏,血糖儀與血壓機並排放置。一本翻捲邊的隨訪名冊,精確到某位阿婆的降壓藥品牌偏好,某個老伯的糖尿病足換藥周期。他們用這種細緻入微的守護,建立起鄉村醫患間的信任和依賴,非親人卻似親人。當城市醫院上演着"三分鐘問診"時,這裡的醫生能花半小時教老人使用智能手環,會因未能及時察覺一位鄉親的腸癌徵兆而深夜難眠。

 

 

那個讓倪佳駿耿耿於懷的腸癌病例,如今也化作巡診時多問的一句話、健康講座時反復強調的篩查建議。年輕醫生們正在重新定義"醫者"二字,它不僅是專業判斷,更是對生命軌跡的溫柔注視,不單是疾病診療,更是用青春陪伴父老鄉親慢慢變老。

 

年輕白大褂與舊磚瓦房的對話

令人驚訝的是,這群選擇逆流而下的年輕人並非被動扎根。倪佳駿畢業後在周浦社區衞生中心工作了5年多,2018年主動請纓成了一名鄉村醫生。“我覺得鄉村醫生在防止醫療資源佔用方面能發揮大作用,因為我們的群眾基礎非常好,我們給他們的建議更中肯,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就診。”他説。事實上,年長者很多時候會有病痛焦慮,某一方面的不適,選擇去醫院做一個全身的檢查不失為一件正確的事,但有時候只是求一個心安。

 

還記得,村裏的李大爺因錯過體檢焦慮時,倪佳駿帶着設備走進磚瓦房:“儂放心,吾就是儂額移動醫院。”讓擔心變為放心,讓皺起的眉頭舒展,讓這份心安更近一些,正是這群年輕人堅持在做的事情。

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鄉村醫生年均診療量達14億人次,佔全國總診療量的14.6%(數據截至2023年末)。如今,這種守護被賦予更多便捷,互通轉診讓村衞生室直連三甲醫院,縮短危急重症轉診時間。但年輕鄉醫們最珍視的,仍是村民塞進他們口袋的薄荷糖,是阿公阿婆那句"小囡就像是我的親孫子"的念叨。

當城市霓虹照亮天際線時,周浦鎮的村衞生室依然亮着溫暖的燈光。這些90後、00後已經把白大褂穿成鎧甲,用電子健康檔案續寫"赤腳醫生"的草根智慧,用運動鞋丈量新時代的"赤腳精神"。從爺爺輩的布鞋到如今的智能診療包,變的是一代代鄉醫的行醫方式,不變的是那句跨越時空的承諾—— "你的健康,有人在乎。"(來源:周浦發布)

[責任編輯: 許超]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