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居民在“家門口”樂翻天
  • 新華網無人機
信息

分享至手機

上海打造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居民在“家門口”樂翻天

2025-02-05 16:55:06 來源:上觀新聞
  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激勵大家持之以恒。
  
  
  
  時尚是“一種外表行為模式的流傳現象”。一樣事物能否成為時尚,要看能否符合人們的審美,能否借其表達對美的愛好和欣賞。

  就這一點而言,垃圾分類作為“新時尚”,應有十足的吸引力,人們有了興趣,更能促進理解和認同,進而堅持不懈。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8月28日從上海市垃圾分類志願者服務宣傳日嘉定站主會場活動上了解到,結合“公園+”工程,上海正鼓勵各區建設垃圾分類主題公園,並以此為基礎,開設面向全年齡段市民的垃圾分類科普體驗線路。

  對嘉悠、柳梁、嘉宏等社區的居民而言,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的垃圾分類更多了一份趣味。廢舊空調外機改造而成的“照相機”和“熊貓”,廢舊輪胎改造而成的花盆、汽車、蹺蹺板,廢舊自行車和油漆桶改造而成的趣味單車……居民小區附近的菊園新區青悅灣生活垃圾科普公園內,大量變廢為寶的展品讓垃圾分類科普更加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循環利用廢棄物做成的游樂設施,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展品總有看膩的時候,維繫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的活力和吸引力,離不開便捷易達的載體,通過舉辦頻繁且豐富的活動,讓“新時尚”永不過時。  

  在菊園新區青悅灣生活垃圾科普公園內,三個集裝箱就承擔了這樣的重任,經過改造成為科普館後,每月都舉辦主題活動,吸引了一批人數穩定在百餘人的居民“粉絲”,他們中的一部分還主動申請成為社區志願者,擔任嘉定區生活垃圾分類科普體驗線路“主題公園站”的講解員。

  最近,這條線路進行了升級,包含嘉定區3座垃圾末端處置場、1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還有新加入的嘉定工業區垃圾分類研學基地、偉翔環保垃圾分類科普基地。

  《上海市持續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工作方案》將推動各類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設立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建立市民科普體驗線路等作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就是拉近垃圾收運、處置等全程分類體系中後端環節和市民的距離,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到“新時尚”的魅力。

  記者從上海綠化市容部門了解到,菊園新區青悅灣生活垃圾科普公園並非上海首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早在2019年,金山區漕涇鎮蔣莊村就地取材,將蔣莊小區旁的閒置荒地改造成集居民休閒和垃圾分類宣傳為一體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目前,上海已建成多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除了上述公園外,還有交通路以南、中山北路以西的建民綠地公園等。

  嘉定區菊園新區城市建設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陳芳&&,以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為載體,讓居民在“家門口”實在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改變,形成“認同閉環”,對於垃圾分類意義與價值的困惑、懷疑便煙消雲散,這也是上海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激勵大家持之以恒。

社區居民參與變廢布為寶扇的環保手工活動。

[責任編輯: 許超]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