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見外”!他們在虹橋除了“China Travel”,還熱衷於……
隨着大批外國人相繼開啟“中國游”,包括“China Travel”“老外144小時極限游中國”在內的話題迅速登上全球網絡熱搜。而對於生活在閔行虹橋的老外,這裡可不止“China Travel”。
中秋佳節前夕,虹橋鎮愛綠幼兒園的一群小可愛,帶着滿滿的愛心和精心準備的月餅,走進了華光花園社區老年人的家中。這場充滿溫馨的公益活動,正是由愛綠幼兒園的外籍教師Duncan策劃的。
“Duncan不僅是一位富有愛心的外籍教師,更是我們虹橋鎮公益事業的積極分子”,虹橋鎮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次活動,他提出用月餅來鏈結老人和孩子的想法,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節日活動新的可能性。”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孩子們用他們的行動,為獨居老人送去了溫暖和關愛,也讓大家看到了中外友好交流的美好畫面。

位於閔行、徐匯、長寧三區交界的虹橋鎮,是閔行區外籍人士居住較為集中的街鎮之一。截至去年,已有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0余名外籍友人在此安居樂業,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像Duncan這樣“不見外”的外籍人士,不佔少數。

究其原因,“參與”是一把金鑰匙。
近年來,虹橋鎮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平台,組織外籍人士參與文化交流、社區治理及社區公益等文明實踐活動,為外籍人士融入虹橋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過程中,虹橋鎮還孕育了一支“虹外援”國際友人志願服務隊。
洪原淑是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獲得者、上海合川萊茵中醫醫院特聘專家。同時,她也是一名“虹外援”。在今年虹橋鎮舉辦的“公園+大討論”政府開放日活動中,洪原淑作為外籍人士代表,提出要設計不同風格的游覽路線,如以花卉為主題的花徑道、以活力為主題的星光跑道等。此外,她也參與了“老外在虹橋,一起來talk”城市社區營造論壇。通過這兩次的“參與”,洪原淑與虹橋鎮的距離又拉近了。
“國際化社區,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把外籍人士當作特殊群體,更多的是要讓大家和本地居民一樣舒服、自在。同時,也要讓社區居民能感受到國際化的氛圍,讓不同文化在這裡交流、傳播。”虹橋鎮相關部門負責人説。
為此,虹橋鎮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開展了各式各樣的中外交流活動。今年,“粽情young溢”端午活動、“歲月入饌·一覽風華”清明活動中,外籍人士體驗了傳統點心及面塑、剪紙、香囊等非遺手工的製作,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同樣的文化交流,還有在虹泉路首爾夜市舉辦的“四季村晚”。作為中韓文化交流展演活動,“四季村晚”以音樂舞蹈為紐帶,將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與現代韓國樂隊的時尚元素巧妙融合,體現出虹橋鎮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理解。
與首爾夜市一樣,深受外籍人士喜愛的還有一條老外街。老外街不僅匯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與風情,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據介紹,虹橋的商業街已經成為虹橋鎮外籍人士交流互動、志願奉獻的重要空間之一,不少商戶也加入了構建友好橋梁的行列。如老外街的“流浪動物也有春天”寵物游園活動就由愛心商戶發起,吸引了眾多中外養寵家庭參與,共同宣傳了文明養寵、科學養寵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區也是虹橋鎮引導外籍人士“參與”的主陣地。近日,虹橋鎮名都古北居民區形成了一份國際化議事規則。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吳鶯華介紹,名都古北居民區共有外籍人士約1400名,佔總人口數的43%,如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居民都有“家”的歸屬,是該居民區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的課題。
今年6月,一場以“老外在虹橋,一起來talk”為主題的城市社區營造論壇在名都古北居民區舉行。也正是這場論壇,讓吳鶯華和她的同事們萌發了優化議事規則的想法。

“國際社區與其他社區還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設計規則,也就更追求包容、開放、多元。這次,我們與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上海大學合作,通過課題調研共同探索國際化社區規範、科學的治理路徑,為標準化議事會賦能。在其他方面也是,我們會舉辦國際文化節等活動。目前,居民們還是很融入社區生活的,大家普遍覺得很自在。”吳鶯華説道。
外籍人士不間斷的“參與”,讓他們徹底融入了虹橋這方土地。如今,他們中的不少都做起了虹橋“代言人”,通過VLOG等形式講述老外眼中的虹橋故事,向世界各地介紹自己的“第二故鄉”。畫面中燦爛的笑容、真誠的話語,成為了虹橋鎮持續構建國際化社區的動力。
虹橋鎮相關部門負責人&&,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外籍人士融入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讓外籍人士和本土居民一起愜意生活、安心工作,讓虹橋鎮的國際范兒越來越濃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