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企業多樣化金融需求如何滿足?金融撬動“含科量”
“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才能有效提升産業能級,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科創企業高速成長卻往往缺乏固定資産,如何滿足不同類型科創企業的個性化金融需求?這是上海做強科技金融要面對的迫切課題。
近期,記者在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調研採訪時了解到,聚焦“含科量”,該行針對科創企業融資瓶頸,創新科創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從授信、准入、分類、擔保、流程、定價等方面&&差異化支持政策,為科創企業發展壯大保駕護航,提升科技金融專業化水平。
量身定制讓科創企業實現“易貸”
上海漂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數字孿生技術領域的上海市級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孿生平台可模擬測算各個場景在面對火災、大面積滲水等重大事件的提前預警和事後處置,發展空間廣闊。然而,漂視網絡研發費用投入較高、固定資産較少,難以通過傳統的資産抵押方式獲得銀行融資,隨着業務規模不斷擴張,企業資金周轉面臨困難。
事實上,這一問題對於科技型企業並不鮮見,農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科技易貸”産品正是為這類企業量身定制的。據悉,“科技易貸”採用信用、專利質押、設備抵押、政府風險補償基金擔保等方式進行融資,讓企業的專利證書、知識産權等無形資産轉化為融資媒介。農行上海黃浦支行根據漂視網絡擁有六項實用新型專利權,通過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方案向其投放3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並積極為企業匹配行內投貸聯動方案,注入金融源頭活水。

圖為上海漂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受訪者供圖)
農行上海市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産、擔保難、前期研發投入大、盈利周期長等共性問題,該行已推出“科技易貸”“科易貸”“專精特新小巨人貸”“科創助力貸”“科創企業投聯貸”等一系列産品。截至2023年6月末,農行在滬的知識産權質押貸款餘額達到5億元,“科易貸”“專精特新小巨人貸”和“科技易貸”幾項産品已累計投放超70億元。
科技賦能“強鏈擴鏈”
近年來,上海着力構建“3+6”的新型産業體系,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新賽道。隨着數字經濟産業鏈進入高速增長期,不少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促進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降低全鏈條交易成本成為當務之急。
凱盛機器人是央企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以研發、設計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系統運維、設備升級、人才培養等方面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農行上海普陀支行獲悉情況後,迅速制定服務方案,為該企業累計提供授信額度8000萬元,在滿足凱盛機器人自身運營需要的同時,還為其上游普惠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助力産業鏈全鏈條實現更加順暢的循環周轉。

圖為位於上海黃浦江畔的農銀大廈(受訪者供圖)
“數字經濟等發展趨勢對傳統金融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現有的金融産品體系、風控、運營等都要加速更新迭代,提高金融服務供給的針對性、適配性。”農行上海市分行行長陳其昌提出,圍繞産業鏈現代化需求,精準高效匹配金融服務供給。
數字經濟是新興事物,銀行如何估值,如何定價?這是金融服務的新課題領域。在供應鏈業務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農行上海市分行利用金融科技為用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一方面,充分利用稅務、人民銀行、工商等部門的數據信息,結合行內金融高資産的挖掘分析,將稅收、資産、抵押物、交易流水、採購訂單、應收賬款等經營流量變為可融資資本,改變了以往的貸款審批模式及增信方式;另一方面,從科技實力和未來成長性兩個維度設置六大類27項評價指標,為科創企業進行評判打分,智能化計算出每筆貸款的風險成本,逐筆核定差異化定價。
在農行上海市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馬紅的辦公室,記者看到墻上挂着一張上海市特色産業園區地圖。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産業,該行正鉚足勁增強“含科量”,助力上海新型産業體系建設。
“金融不可能自己‘唱歌跳舞’,一定是要和區域經濟發展共榮共生,圍繞當地的未來産業,找到支撐點去挖掘金融的能量和空間,這樣才能良性發展。”馬紅説。(王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