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懂科創企業?從“老三樣”到“新要素”
  • 新華網無人機
信息

分享至手機

怎樣讀懂科創企業?從“老三樣”到“新要素”

2024-08-16 17:26:05 來源:新華網

  做科創就是做未來。“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才能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於上海的金融機構而言,加快科創金融布局,加大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和前瞻策略。如何更好地讀懂科創企業?農行上海市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馬紅日前接受記者專訪。

  記者:近年來,農行上海市分行在科創金融方面有哪些布局和探索實踐?

  馬紅:近年來,我們堅持創新引領,作為農行系統內首批科創企業金融服務試點行,切實提高服務質效,多措並舉,大力推進科創金融業務發展,科創貸款持續增量擴面。截至2023年6月末,農行上海分行科創企業貸款餘額近700億元,較年初凈增超200億元,增速達49%,超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41%。

  我們先後研發了“科易貸”“專精特新小巨人貸”“科創企業投聯貸”等創新信貸産品,並針對各類科創企業提供差異化的支持政策,配套並購融資、債轉股、債券承銷、上市顧問等資本市場服務,建立多品種、全周期、綜合化營銷服務體系。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産、擔保難、前期研發投入大、盈利周期長的問題,積極向科創企業提供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服務,為企業“知産”向“資産”的及時、有效轉化提供便利。同時,我行與上海市經信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向專精特新企業、企業技術中心分別提供1000億元意向性融資額度,助力科創企業創新發展,全力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記者:科創金融怎麼做挑戰很大,這種挑戰您認為主要體現在哪?它的底層邏輯和以往銀行做傳統企業貸款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馬紅:對銀行來説,科創金融業務既是機遇,也面臨着很大挑戰。我覺得最大的挑戰來自於人才隊伍的缺乏。

  同時,科創金融底層邏輯和傳統銀行信貸有着很大區別。商業銀行傳統信貸審查偏好具有抵押物的企業,而科創企業具有高風險、輕資産、擔保弱的特點,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産出效益整個過程成本高、周期長,科創研發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被市場認可、能否緊跟科技升級迭代均具有不確定性。銀行審慎的風險偏好和科技創新高風險之間存在錯位,所以如果以傳統信貸的思維去看待科創企業的融資,那麼業務發展的難度就增大了。

  

  記者:科創金融到底怎麼做是各家銀行現在都在摸索的新市場。尤其是初創類科技企業,基本上是沒有營收的,風險評價怎麼做?怎麼做到可持續性?

  馬紅:農行聚焦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逐步轉變傳統信貸思路,引入創投思維,解決傳統金融供給與科創企業發展需求錯配的痛點,總行層面制定了科創企業專屬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結合科創企業輕資産、前期研發投入大、盈利周期長、技術迭代快等經營特徵,從資産、盈利和擔保的“老三樣”轉變為科技實力和未來成長性等“新要素”,着重從知識産權情況、研發投入佔比、經營團隊實力、企業資質、項目獲獎情況等維度衡量科創企業價值,讓銀行更懂科技、更懂客戶,為科創企業信貸業務准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目前,農行總行正在持續優化完善科創企業評價體系。

  今年,我們創新推出了“投聯貸”産品,該産品是我行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投資B輪及以上的科創企業發放的各類本外幣信用,准入門檻低,突破我行現有授信模型,最高授信額度為企業獲投資金額的60%,通過投貸聯動,在科創企業成長周期前移金融服務,更好地支持初創期及成長期的科創企業。

  記者:農行上海市分行未來在科創金融領域有什麼新規劃?

  馬紅:一是完善科創企業金融服務體系。農行總行已批准上海市分行成立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心,今年計劃在分行層面成立科創金融事業部,負責推動上海轄內科創企業金融服務的經營和管理,包括信貸業務、産品創新開發、業務推進等,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團隊,推動實現一體化、專業化、高效化經營,並在重點區域設立科創特色一級支行,提升科創金融整體服務能力。

  二是優化科創企業金融服務。立足科創企業生命周期,建立全生命周期、全産業鏈條、投貸一體化融資體系,形成線上、線下不同渠道和針對各類科創企業的産品矩陣,充分發揮集團綜合服務優勢,建立起貸款、股權投資、債券、基金和諮詢顧問五位一體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各類科創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需求。

  三是深化跨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強化和相關政府部門、各級科技主管部門合作,深度融入上海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特色産業集群建設,從源頭加強科技企業&&合作,強化金融對科技産業項目的支撐作用,協同整合內外部資源,實現金融、科技和産業良性循環,共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做強聯動合力。(王淑娟、朱程、呂昂)

[責任編輯: 佘靈]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